题目

自古以来,“考试”是选拔人才的有效手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代的太学,考试毕业分甲科、乙科两等。按当时定制,考试甲等的就得为郎(郎:皇宫里的官职),考乙等的,回到其本乡地方政府充当吏。 ——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在唐代,考中进士即具备做官资格,由于宰相多是进士出身,时以应考进士科最为人崇慕,报考人数最多。科举考试允许普通人报考,为庶族中小地主,乃至出身寒微的平民知识分子开辟了一条升官的路。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材料三:宋代科举考试增设词科,“词”受到普遍重视,文学发展焕然一新。科举考试录取进士者大幅增加,读书风气日盛。《三字经》《百家姓》等小百科全书成为宋朝幼儿启蒙读物。文明高度发展。 ——摘编自《中国古代文化史》 (1) 最早设立太学的皇帝是谁?联系材料一,说出太学学生毕业后的去向。 (2) 联系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说唐朝科举制的作用。 (3) 联系材料三,谈谈宋代科举考试对文明高度发展的影响。 答案: 汉武帝。直接做官。 考中进士成为一种极高的荣誉,改变了人们的观念。允许普通人报考,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社会发展选拔了更多的人才。 科举考试,增设词科,促进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录取人数大增,形成崇文的社会风尚。
社会法治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