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在所有缺点中,最无可救药的是轻视我们自己。 ——(法国)蒙田你越是放弃自我,相应地你也越变得伟大而又真实。——(德国)费尔巴哈如果真的要写墓志铭,我会选择一直支持我每天充满斗志的一句话: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李嘉诚“我”,是每个人在面对具体问题乃至考虑整个人生时常常顾及的。对自我的强化和淡化,表现在生活的诸多方面,我们常常面对“有我”和“无我”的拷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答案:【答案】审视自我意大利画家莫迪里阿尼的系列画作《珍妮的画像》中的画中人都只有一只眼睛,许多人对此不解,对此,莫迪里阿尼解释说:“我们除了用以制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更应该用另一只眼睛来审视自我。”对于这位近百年前的画家的艺术,我不禁感到一种由衷的赞叹。是的,审视自我,这是多么简单却又无比繁复的艺术,这短短四字,道尽了所有成功者的奥秘。很少有人知道卢梭——那个被18世纪全世界的人们背弃了,却仍旧坚守着自我良知的人——在幼年也一度迷惘过,撒谎,怠惰,调戏妇女,偷窃,种种都是当时卢梭的恶习,或许没有了那般彻底的身世自我,如今的我们可能根本就不知道那专制,暴政的18世纪曾有一个如此执著而善良的声音。正是因为审视自我,才造就了卢梭。审视自我是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它需要抛开烦恼与顾及,把心沉静。在一片炫目的色彩中想要寻觅一片洁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而,只有在心灵的安宁之中,我们才可以发现审视自我的价值,那便就像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让全身心得到了舒展,渐渐绽开,呈现出最真实,最原本的面貌。审视自我更是一个由打破自我到重塑自我的过程,多年的痼疾往往会使一个本就残破的身躯更显苍老,而心灵的上的痼疾却是更甚,它不但会一步步引诱人们走向万劫不复的深渊,更会使其不断地在其中煎熬挣扎,却永远不能脱离苦难。因而,我们需要常常审视自我,打破故旧,于其中重新创造一个崭新而完整的灵魂。世上最集万千宠爱的便是孩子,因为孩子的心灵永远是澄静而透明的,不含杂质,不似成人的世界中有着尔虞我诈,机巧万千。但当一个成人褪去了如日中天,就会又像着孩子般向往着天真无知的时代。这实在是在告诉我们,金钱,权力,物欲或许并没有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充满着梦幻的色彩,值得如痴如醉,不知疲倦的追求,相反,只有当我们静心审视自我,才能发现我们所想要的。千年前,荀子曾在《劝学》中言道:“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千年后,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阿Q正传》,《孤独者》,《一件小事》中字字珠玑,由内而外不断地渗透出作者严审自我的光芒。这其中的种种都在为我们鸣起审视自我的警钟,我们不该在如此沉沦下去了,唯有审视自我,才是华夏民族崛起的良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能力。写作任务十分明确——以上材料触发你怎样的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而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而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本题属于名言型多则材料任务驱动作文题目。考生立意前,需要厘清“有我”“无我”和“自我”三个概念。结合材料中的三句话,在这个作文的语境中,“有我”是指要意识到自己的存在,有较强的自我意识,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积极有为;不是指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个人利益,计较个人得失,一切行动为自己。“无我”是指淡化个人利益,超脱世俗追求,懂得功成隐退,活出高尚的人生境界;“无我”不等于丧失自我,更不等于佛系态度,而是在利益和荣誉面前,要淡泊名利,淡化自己,不居功自傲,不占为己有。“有我”和“无我”是从主体的情感状态和表达的显与隐来区分的,二者具有一定的辩证关系: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我”,“有我”才能干事创业,为社会多做贡献,才能实现个人的价值;但在干事创业过程中又要舍身忘我,甘于奉献,如果时时想着自己的利益,很可能将一无所成;功成之后更要“无我”,一个淡泊名利的人才能活得伟大而真实,被人认可,受人尊敬。深层的“无我”之中还是“有我”的,“有我”又是通往“无我”的必经之路。是选择“有我”,还是选择“无我”?题目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涉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等关系,引导考生思考如何为人处世,如何在为人处世和谋划人生中正确把握对“自我”的定位,以及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既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又考查考生的做人准则、处世态度和人生观、价值观,非常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指导思想。参考立意:①做人不可迷失自我,要审视自我;②在利益面“无我”,方能成就大业;③欲建立功业,先建立自我;④建立自我,成就人生;⑤建立自我是为了追求“无我”;⑥无我之中有我——外在无我,内在有我;⑦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⑧创业要追求“有我”,功成要追求“无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