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科学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提升科学素养,关乎个人前途、国家命运,赋予人类应对风险挑战、共建繁荣世界的智慧与能力。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越来越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科学普及与科学素养的滞后使得谣言或伪科学传播成为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节能灯致癌,电脑背景设置成绿色能保护视力,洗澡先洗头会导致脑溢血……这样的伪科学、伪常识打着科学的旗号,掩盖以真正科学探究为依据的客观真相,给社会的和谐、文明、稳定带来极大危害。真正信仰科学的人,对科学有着清醒的认知,而对伪科学的偏听偏信,实质上是一种迷信。建设创新型国家需要充足的科技人力资源支撑,公民科学素养水平是衡量科技人力资源的重要指标。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具备的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调查显示,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2010年为3.27%,2015年达到6.2%,2018年达到8.47%,到2020年要超过10%。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养建设,不断提升人力资源质量,对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助力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1)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反对伪科学的依据。(2)结合文化生活的知识,分析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作用。(3)请就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三条建议。
答案:【答案】(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要求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伪科学是主观背离客观实际的错误的知识体系,违背客观规律,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起误导作用,给人类社会生活造成危害,必须坚决反对伪科学。(2)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主体,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人类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通过科学文化教育,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增强抵御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能力,改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有利于提高文化生产力,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3)推进科技教育进校园、进课堂;开发高水平的科普动漫和游戏;广泛组织开展科技节、科学日等活动。【解析】本题以科学素养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国家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基础为话题设置相关情境,从《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角度设置相关问题,考查考生对影响文化发展的因素、科学文化修养、唯物论等知识点的把握,着重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1)本题考查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设问指向反对伪科学的依据,属于原因类试题,要从理论依据和现实意义角度分析。解答时时首先明确唯物论主要包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然后调动运用上述知识,结合反对伪科学进行分析,实现理论与材料的有机结合。注意解答本题按照世界观、方法论和材料分析的顺序答题。(2)本题考查文化生活的知识,设问指向提升公民的科学素养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作用,属于意义类试题。意义类的解答题要遵循由近及远、由表及里、有直接到间接的思维顺序,语言组织要落脚在“有利于”“促进”“增强”“巩固”等句型。解答时需要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很强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吃透教材的基本观点和具有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分析和阐述观点的能力。审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和设问要求,调动运用科技推动文化发展、提高公民科学文化修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知识分析回答。(3)本题设问指向请就如何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养提三条建议。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这类试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允许考生发表不同的看法,鼓励创造性思维。试题在考查考生表达能力的同时,考查考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