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下列小题。 (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①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②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节选自袁宏道《初至西湖记》)注释:①棹(zhào),橹,这里指划船。②东阿王,即三囯时的曹植。洛神即曹植所写《洛神赋》中人物。【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步:相与步于中庭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B.寻: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寻病终C.空:庭下如积水空明 皆若空游无所依D.至: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2】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语段(一)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内容作简要分析。【4】语段(一)(二)在写景时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分别赏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答案】【1】D【2】月光照在院中,好像积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水藻和荇菜交织在一起,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3】这是作者的自我宽慰。虽然遭贬谪却能欣赏到美景,这是那些追名逐利的人无法感受到的,从中透露出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4】语段(一)把月色比作空明的积水,把月下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的藻、荇,形象地写出了月色的皎洁,为全文营造了清丽的意境。语段(二)把山色比作美女的秀眉,把桃花比作少女的面颊,把暖风拂面比作饮醇酒,把波纹比作绫罗,形象地描绘了一幅妩媚动人的西湖风光图,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解析】【1】文言文中有一些词是一词多义,要确定它在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在平时文言文的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掌握这类一词多义的单音节词。A.散步/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B.寻找/不久;C.空旷、澄澈/在空中;D.到/到。故选D。【2】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翻译要求字字落实,译出原文用词的特点和句式的特点。“空明”“交横”“盖”是此题中的关键词语,一定要解释准确。【3】本题考查的是人物在文中表达的感情。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旨,结合所给的句子来分析人物情感。“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意思是“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作者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壮志难酬,一贬再贬,赏月只不过是他借月抒情,自我排遣罢了,表现了他的豁达。【4】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运用了比喻,突出了月光的空明澄澈;“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温风如酒,波纹如绫”连用四个比喻,突出了西湖之美。(一)选自《东坡志林》 作者:苏轼 年代:北宋(二)选自《初至西湖记》 作者:袁宏道 年代:明参考译文:(一)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看见月光照入堂屋的门户,(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我)于是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清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淡泊闲静的人罢了。(二)从杭州武林门西行,远远看见保俶塔高高耸立在层峦山崖上,心绪早已飞到西湖之上了。午时进入昭庆寺,喝完茶,即划着小船进入西湖。(只见得)四面的山峦色彩如黛,春花的光彩好像少女的颜面,柔和的春风好像醉人的米酒,湖水的波纹好像平滑的绸缎,刚一抬头,已经不由得眼花缭乱,如醉如痴了。这时想用一个词语来描绘(眼前美景),却终不可得,大约好像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那样精神迷离恍惚吧。我游西湖的经历从这一次开始,万历二十五年二月十四日。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