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秋韵(节选)宗璞京华秋色,最先想到的总是香山红叶。曾记得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在太阳下,那红色似乎在跳动,像火焰一样。二三友人,骑着小驴,笑语与得得蹄声相和,循着弯曲小道,在山里穿行。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向每个毛孔渗进来。后来驴没有了,路平坦得多了,可以痛快地一直走到半山。如果走的是双清这一边,一段山路后,上几个陡台阶,眼前会出现大片金黄,那是几棵大树,现在想来,也许是银杏罢。满树茂密的叶子都黄透了,从树梢披散到地,黄得那样滋润,好像把秋天的丰收集聚在那里了。让人觉得,这才是秋天的基调。今年秋到香山,人也到香山。满路车辆与行人,如同电影散场,或要举行大规模代表会。只好改道万安山,去寻秋意。山麓有一片黄栌,不甚茂密。法海寺废墟前石阶两旁,有两片暗红,也很寥落。废墟上有顺治年间的残碑,镌有“不得砍伐,不得放牧”的字样。乱草丛中,断石横卧,枯树枝头,露出灰蓝的天和不甚明亮的太阳。这似乎很有秋天的萧索气象了。然而,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这一天,秋已深了,披着斜风细雨,照例走到临湖轩下小湖旁,忽然觉得景色这般奇妙,似乎我从未到过这里。小湖南面有一座小山,山与湖之间是一排高大的银杏树。几天不见,竟变成一座金黄屏障,遮住了山,映进了水。扇形叶子落了一地,铺满了绕湖的小径。似乎这金黄屏障向四周渗透,无限地扩大了,循路走去,湖东侧一片鲜红跳进眼帘。这样耀眼的红叶!不是黄栌,黄栌的红较暗;不是枫叶,枫叶的红较深。这红叶着了雨,远看鲜亮极了,近看时,是对称的长形叶子,地下也有不少,成了薄薄的一层红毡。在小片鲜红和高大的金屏障之间,还有深浅不同的绿,深浅不同的褐、棕等丰富的颜色环抱着澄明的秋水。冷冷的几滴秋雨,更给整个景色添了几分朦胧,似乎除了眼前这一切,还有别的蕴藏。这是我要寻的秋的韵致了么?秋天是有成绩的人生,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充满了大彻大悟的味道。我要寻找的秋韵,原来便在现在,在这里,在心头。【1】(提取信息)第1自然段中,最能突出表现记忆中的香山秋色的特点的两个词语分别是“______”和“______”。【2】(展开联想)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当读到“满山如火如荼的壮观”时,我想到了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综合判断)对第2自然段在本文中的作用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B.以香山的嘈杂、万安山的寥落和萧索与小湖旁的秋色作对比,突出作者对后者的喜爱。C.起到了总结上文、引出下文的作用。【4】(品词析句)读文中画“ ”的句子,完成填空。这句话按照从 到 的顺序描写着了雨的红叶,把 比作 ,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红叶 、 、 的特点,表现出作者 之情。【5】(整体感知)作者要寻找的“秋韵”具有怎样的内涵?谈谈你的想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答案】【1】 丰富 幽静 【2】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3】C【4】远 近 地下的红叶 薄薄的一层红毡 多 密 艳 对秋天红叶的喜爱【5】作者要寻找的“秋韵”不仅仅是自然界中作为丰收季节的“绚烂多彩”“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等美丽的景色,更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即要把握现在和当下、珍惜美好生活等。【解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概括与归纳能力,解答时理解相关段落大意,找出文段的关键句子词语加以概括即可。“秋的丰富和幽静调和得匀匀的”直接点出了香山的两大特色:“丰富”、“幽静”。【2】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理解与背诵能力。“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出自《山行》,作者:杜牧 (唐)。意思是停下车来,是因为爱赏枫林晚景,那经霜的枫叶竟比二月的鲜花还要火红。【3】本题考查对文章关键段落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结构上与文章的关系,二是内容上与文章的关系。第二自然段是对秋天的香山人满为患及法海寺萧索气象的描写。加入对香山和法海寺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疑惑,作者寻的秋韵是在香山吗?还是在法海寺?第二自然段最后一句“这不是我要寻找的秋的韵致”给了读者答案。那么作者想要的秋韵到底在哪儿呢?这种吊胃口的写法,增加了文章的波澜,使文章曲折有致。香山太拥挤。法海寺太萧索,这都与后文小湖旁奇妙的秋色形成的对比,突出了作者对于小湖旁秋色的喜爱,表现了作者心中真正的秋韵。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到答案。【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关键句子的分析能力以及对比喻句的识记与理解能力。远、近属于空间顺序,让人在没有见到实物时可以根据文章想象出大致的空间关系,显得文章井井有条,合乎空间逻辑顺序,使读者得到准确的信息。比喻可使文章中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也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或主题的理解能力,作答时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总结,文章主要讲述了作者在秋天寻找秋韵的事情。第二自然段中,作者认为江山人满为患,法海寺虽有秋天的萧索气息,但这都不是他要寻找的秋韵。第一自然段中,作者认为丰收才是秋天的“调”。我然看到山与湖之间的一排银杏树,“绚烂多彩而肃穆庄严,似朦胧而实清明”的景象是他心中的秋韵。收到讣告,作者对人生有所感悟,秋天是一个有成绩的季节。万物都有所着落,人生也会有终结的一天,但要有所价值,“我是注意今世的”。我们需要把握今生、当下,珍惜现在美好的生活,对人生意义的感悟,也是他心中的秋韵。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到答案。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