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如图(a)为某弃耕的农田生态系统的局部能量流动示意图(字母表示能量的多少),图(b)表示某种群迁入该生态系统一段时间内,种群密度对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请回答下列问题:(1)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____________,图中d表示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能量不循环流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三营养级每增加50千克,至少需要生产者____________千克。(2)由图(b)可知,种群密度在____________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当种群密度从A-E变化的过程中,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经过数十年,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在该过程中,生产者吸收的C02量____________(填“大于”“小于”或“等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02量;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该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答案】(c/a)×100%或者[(b-h)÷a]×100% 第二个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能量代谢产生的热能不能被生物体所利用 1250 C 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 大于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 【解析】据题文描述和图示分析可知:该题考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种群数量的变化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相关知识。(1) 能量传递效率=下一营养级的同化量/上一营养级的同化量×100%,据此分析图(a)可知:第一营养级与第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为(c/a)×100%或者[(b-h)÷a]×100%;图中d表示第二营养级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的能量;在能量流动的过程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都会通过呼吸作用将输入其体内的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而散失到环境中,这些热能不能被生物体所利用,导致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不循环的;若第三营养级每增加50千克,当能量传递效率为20%时,则需要的生产者最少,此时该数值为50千克÷20%÷20%=1250千克;(2)当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时,种群的数量增加最快,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据此分析图(b)可知,种群密度在C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当种群密度从A〜E变化的过程中,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由最初的0变为先增加后减少,由此推知: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呈“S”型曲线增长,种群中成年个体平均重量的变化趋势是先相对稳定,后逐渐降低;(3)若该地区气候条件适宜,经过数十年,该生态系统的结构越来越复杂,说明在该过程中,物种丰富度不断增加,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也在增多,所以生产者吸收的CO2量大于整个生物群落排出的CO2量。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使之在变化的环境条件下能维持相对稳定。
生物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