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沁园春·长沙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1】这首词上阕写暮秋景色,词中哪些词语突出了秋色之深?【2】在“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两句中,“击”和“翔”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语句的含意进行简要分析。【3】上阕“看万山红遍”以下各句,下阕“恰同学少年”以下各句,是铺叙,也就是古人所说“赋、比、兴”手法中的“赋”。此处使用“赋”有怎样的艺术效果?【4】这首词为我们塑造了青年什么样的形象?【5】《沁园春·长沙》采用了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描绘了一幅山红江碧的绚烂画面。在你所背诵过的古诗中能否找到类似的画面?请默写其中一首,并作简要分析。【6】在这首写秋景的词中,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怀?【7】这首词的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体现出来的? 答案:【答案】【1】上阕写暮秋景色,“红遍”和“尽染”两个词中的“遍”和“尽”字,突出了秋色之深。【2】“击”字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雄鹰在天空翱翔的样子,给人以力量感;“翔”字准确细腻地表现了鱼在水中自由自在生活的情趣,给人以美的享受。【3】词人使用铺陈、排比的手法,先抒发了对美好秋景的赞美之情,后回忆了“同学少年”的激情岁月。这样写,使词句连贯直下,非常有气势,为抒情、议论营造了充足的背景气氛。【4】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奔放、指点江山、胸怀天下、粪土当年万户侯的青年英雄形象。【5】示例:(1)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这首词别出心裁地以“江”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词人对江南的热爱。(2)杜甫《绝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这首诗以江碧衬鸟翎的白,碧白相映生辉;以山青衬花葩的红,青红互为竞丽。以色彩鲜明、清新怡人的美好风光反衬诗人强烈盼望归家的心情,抒发了长久旅居他乡的感慨。【6】示例:在诗人笔下,秋虽然给人“寒”的感觉,但却是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欣欣向荣的景象。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青年抒发了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发出了“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浩叹,为“寒秋”景象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情感。这值得引导学生在写作时借鉴、学习。【7】示例:无论是树叶经霜变红似染过的“万山”,还是湘江中百舸争流的场面,或是搏击长空的雄鹰和水中自在来往的游鱼,都是经诗人眼中筛选过的景物,并经过诗人眼光折射出来。这些景物不像古人眼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不是“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解析】【1】本题考查对词中选用的意象的理解。解答时要紧扣“秋色之深”,从上阕写景的语句“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中筛选出描写景物“程度”的副词,如:“遍”和“尽”字这两个字能突出秋色之深。【2】本题考查对“诗眼”的分析。所谓诗眼,即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这里虽然是词句,在这两句中“击”和“翔”也起着诗眼的作用。分析诗眼效果的方法:第一步,指出该字,或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第二步,简要分析。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回答时,要解释“击”是“搏击”的意思,“翔”是自由自在地游。然后把“击”和“翔”带进诗句,描绘出“鹰”在空中飞翔的姿态即给人的感觉,“鱼”在水中自在地游的情状以及给人的感觉。【3】本题考查分析表现手法及其效果的能力。此题考的是“赋”这种手法及艺术效果。回答时,先要了解“赋”这种手法的特点,即铺陈、排比,直接抒情、叙事。然后答出使用“赋”的艺术效果,艺术效果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着手。本题题干已经给了提示,在这首词中,这两组排比语句,还具有营造气势、抒发赞美之情,结构上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4】本题考查对词中抒情主人公形象的理解、把握。回答人物形象题,首先指出人物的身份,本诗中塑造了一位青年英雄形象。然后结合诗词的创作背景,和诗的内容分析其“英雄”形象的表现。可以采用“摘引法”,从词中找出能体现词人形象特点的语句,然后加以概括。如:“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粪土当年万户侯”,等等。吃了上述词语直接摘取回答本题外,还要关注其它诗句,如:“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感叹,道出了词人的雄心壮志,表现了他的博大胸怀。“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一个“恰”字,统领七句,形象地概括了早期革命者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塑造译为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青年英雄形象。本题综合以上分析即可得出答案。【5】本题考查对描写手法的分析。首先默写符合题干要求的古诗,再作分析;分析时抓住表示不同颜色的词,分析其互衬的效果。本题答案多样,只要符合题干要求的“异色相衬的描写手法”即可。【6】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和情感的能力。读懂全诗,根据具体诗句分析。在多数古典诗词中,“秋”总是与“悲”“愁”等情感联系在一起。如“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愁煞人”等,而这首词写的虽是寒秋景物,诗人的情感却是豪迈昂扬的。本题抓住“万类霜天竞自由”这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分析出此人的情感是改天换地的壮志豪情。“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现了词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也表达了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改造旧世界的壮志豪情。【7】本题考查从情和景的角度分析其表现手法。题干要求分析本词中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特点的表现。首先指出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是写景抒情诗文中常见的表现手法,即在景物描写中自然而然地融入作者的思想感情,“物皆著我之色彩”(王国维语),而不是写景和抒情“两张皮”。这首词的上片,虽然也是一般地写秋,但这秋景却全是诗人眼中景,打上了诗人鲜明的情感烙印。上阕描绘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一个“看”字,总领七句,描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词人“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则是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词人从山上、江面、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不是“悲”景,不是“愁”景,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喜人的场面,诗人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昂扬向上的情绪,表现了词人博大胸怀和他的雄心壮志。如何做诗歌赏析中的人物形象分析题:一、看背景。结合注释告诉的背景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二、看关键语言(标题、结尾诗句、诗眼)。古诗中的关键语言,例如标题、结尾诗句和其他一些表明诗眼的词句,往往直接透露出诗歌主题的信息。三、看体裁。如果是叙事诗,则可从分析人物形象入手,进而概括诗歌的主题,赏析诗歌语言的凝炼性、形象性。如果是哲理诗,概括主题时则应揭示诗中所蕴含的哲理,分析表现手法时则从“托物言志”角度出发。如果是抒情诗,则从写的景物(具体名词)中理解诗人抒发的感情,在回答诸如“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运用了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欣赏这句诗”等问题时,就考虑是否应该答直抒胸臆或间接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四、看技法。五、看意象。
语文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