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晏子的故事一天,晏子刚要吃饭,齐王派人来和他商量事情。晏子听说来人还没吃饭,就把自己的饭分一半给他,结果晏子和来人都没吃饱。这件事让齐王知道了,以为相国家里穷,立即派人送去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但晏子说什么也不肯收,送了三次都被晏子谢绝了。没过几天,齐王出城,在路上碰到晏子,见晏子乘坐的是一辆破车,又派人送去一辆新车,也被晏子送回来了。晏子的两次谢绝,使齐王有点不高兴了。他对晏子说:“相国,你的日子并不富裕,连吃饭都有困难,却为什么执意不肯收我的东西呢?”“感谢大王的关心。”晏子笑着说,“我的日子过得很舒服。平时我常这样想,如果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去送给别人,这样瞒着君主,做自己的人情,这样的大臣是不忠诚的;反过来,从君主那里得到很多财物,不送给别人,只顾自己享用,这样的大臣是缺乏道德的。那么,我要这些财物干什么?”齐王虽然觉得晏子的话有道理,却说:“先君齐桓公很有作为,也靠相国管仲的辅助。先君给管仲的赏赐,管仲也没有拒绝呀。”晏子十分恭敬地说:“俗话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想这是管仲想得不周到的地方,而偶然让愚臣想到了。所以,我坚持这样做。”听了晏子的话,齐王和满朝大臣都更加敬佩他的品德。【1】短文中晏子一共两次拒绝了齐王的赏赐,第一次拒绝了________,第二次拒绝了_______。【2】读完这篇文章后,你认为晏子是一个_______的人。【3】用横线画出晏子第二次说的话,体会一下晏子说话的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从晏子巧妙地拒绝齐王赏赐这件事中,你有什么感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答案】【1】 一千两黄金和一千石粮食 一辆新车 【2】廉洁正直、善于辞令【3】俗话讲,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我想这是管仲想得不周到的地方,而偶然让愚臣想到了。所以,我坚持这样做。 齐王拿管仲的事迹作比,晏子没有直接否定管仲,而是通过俗语中的“智者一失”和“愚者一得”来说明管仲的不周和自已的操守,委婉得体地表明了自己的立场。【4】示例:晏子通过巧妙的语言拒绝了齐王的厚爱,从中我明白了说话时应该讲求方法。既要表明自己的观点又要维护别人的尊严。【解析】【1】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在文中第一二自然段有明确答案。【2】考查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结合文中相关的语句,从晏子的言行中进行分析。两次拒绝齐王的赏赐,说明晏子是廉洁、律己、道德高尚的人,和齐王的一番对话,有让我们感到晏子的语言巧妙,善于辞令。【3】晏子第二次说的话容易找到。理解这个句子的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抓住重点词语。上文齐王拿管仲的事例和这件事对比,希望晏子接受赏赐,晏子用了“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来表达管仲的考虑不周和自己的操守,有把管仲说成智者,把自己说成愚人,委婉的表达了自己的立场,让人心服口服。【4】主观题。可以结合文中晏子的做法来谈。抓住文章中心,晏子廉洁自律,善于辞令,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语文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