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古老的文物建筑在严重的自然地质灾害面前尤为脆弱。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我国文物建筑多为木构架结构,且分布区城复杂,许多位于山区、河流湖泊、沟谷区域,更容易在自然地质灾害中受损。一旦赶上极端天气,文物安全压力更是大增。2016年中秋,受台风“莫兰蒂”影响,浙江泰顺的文兴桥、文重桥、薛宅桥被洪水冲毁。我们当时第一时间通知当地居民注意抢救保护被冲散的廊桥木构件。在大家的努力下,三座廊桥大部分木构件、石构件第一时间被搜寻回来,保证了廊桥后期的修复可以使用原构件,再对抢救回来的原构件进行检测分析。我们综合考虑构件受力特征和构件残损的情况后,对糟朽和开裂严重的伸臂梁、木拱架、木平梁等构件采用墩接、镶补、拼接和铁件加固的方法进行处理。保证其可以再次使用。如今,廊桥以崭新面貌重新回到老百姓身边。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每年岁末,堰官利用枯水期对工程进行“体检”和“治疗”称之为岁修。隔几年,对整个工程“全面体检”,对看不见的水下破损进行修理,就是大修。都江堰成为世界遗产后,对它的日常监测更加科学化。岁修与大修,对古老的文物建筑安全十分必要。要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总之,我国不可移动文物需要细致的呵护,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方能“延年益寿”。(摘编自黄滋《岁修机制为古建“延年"》)材料二:随着贴金工序的结束,沈阳故宫大政殿彩画工程日前竣工,这也意味着沈阳故宫古建筑油饰彩画保护修复一期工程全部完成。该工程于2013 年初正式启动,工程范围为大清门、崇政殿、左翊门、右翊门及大政殿共5处建筑。沈阳故宫大政殿俗称八角殿,始建于1625 年,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大政殿彩画已近70年没有修缮。由于保护不善和管理不当,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绘制纹样质量较差、笔触祖糙,而且部分使用了现代材料。而这部分现代材料劣化性状与传统材料不一致,导致出现了起甲、变色、发黑的状况。又进一步影响了原有彩画的保存现状。古建筑修缮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就修什么地方,而不是进行整体、全面修缮。第二是遵循可逆性的原则,就是维修之后要让别人知道哪些修过,哪些是原始的。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油饰彩画保护修复工程的保护设计和修缮工作严格遵守“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原则。在材料上,坚持使用传统矿物质原材,主要有群青、石绿等;在形制上,一方面以原有彩画为基础,同时参考历史资料并结合清代官式做法进行调整,使之更加符合大清门、崇政殿、大政殿的历史原貌;在工艺做法上,多次组织召开油饰彩画工程专家论证会,聘请国内具有优秀彩画施工技术的匠师参与,坚持采用传统的清代官式彩画工艺做法,确保地仗及彩画的质量。(摘编自辛阳《古建修缮,不求“返老还童”》)材料三:据统计,山西73%以上的古建筑存在不同程度的险情。古建告危,附属在古建筑上的壁画情况亦岌岌可危。山西现存壁画约2.4万平方米,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及外在环境的改变,这些珍稀罕有的文化遗存出现了断裂起甲、空鼓酥碱等多种病害,其中相当一部分险情严重。此外,一些古村落虽未废弃,但村中现代化新房比比皆是,传统风貌被破坏殆尽。虽然山西古建筑保护一再被媒体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门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难上加难。文物主管部门也承认,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为了拓宽融资渠道,山西省曲沃县2010年出台了《古建筑认领保护暂行办法》,组织、鼓励、引导民间资金认领保护古建筑。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了一条好出路。山西文物部门拟将核心、精华的古建筑保护起来,把省保以下的文物全部放开,借助社会力量来维护。而山西省文物局则建议,地方政府应负起文物保护的主体责任。将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市县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体系,让文物建筑有人负责、有计划、有钱养护和维修。此外,山西拟出台《文物建筑构件保护管理办法》,让有关部门在监管时“有法可依、有理可循”,对破坏行为进行制约。“许多本应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镇化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专门就城镇化过程中古建筑及古村落保护与利用进行过调研,指出:对于古建保护,首先要摸清存在的问题,梳理出当地古建筑及传统村落的分类、分布及发展变化趋势,研究其发展客观条件和内在相关因素。其次要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特点,确立“古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驱动力模式,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体系。第三是在规划建设上进行探索,在保持古建筑和村落特色、特征和时代风貌的基础上,形成城镇化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摘编自邢兆远、李建斌如何留住历史的记忆》【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古庙宇、古戏台等文物建筑都会存在严重险情。B.李冰自修建都江堰以后,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等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C.沈阳故宫古建筑自上世纪50年代修缮后,已近70年没有进行任何修缮,主要是因为国家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D.山西古建认领有效破解了“文物部门有心无力,民间力量有力无门”的难题,为文化遗产保护找到一条好出路。【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建筑是国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需要国家和地方政府、文物部门、民族建筑研究会等各方面共同维护。B.要持续发挥古建筑的作用,需要付出巨大的维护成本,但由于资金不足,大量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C.被洪水冲垮的古廊桥可以再次使用,得益于大部分构件被及时寻回和有关部门再对原构件进行检测和修复。D.为避免古建筑在城镇化建设中遭到破坏,要进行专门调研,探索建设规划,形成合理建设类型和利用模式。【3】如何有效保护古建筑并继续发挥其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回答。 答案:【答案】【1】D【2】B【3】①坚持以预防为主,形成一套完整的维护保养机制,将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②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可逆性原则,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局部修缮,区别原始和维修。③拓宽保护资金的融资渠道,培养技术人才,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④立足于当地经济文化特点,确立“古建筑与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驱动力模式形成兼顾各方利益的价值体系。【解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A项,“文物建筑都会存在严重险情”的说法太绝对,且于文无据。原文第一自然段是说“洪涝等自然、地质灾害历来是危害文物安全的重要因素”“受自然环境侵蚀和人为活动的影响,古桥梁、古城墙、古民居等文物建筑,都是历经岁修、大修以及灾后重修才得以保存至今”,即只是“重要因素”。B项,“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的是“后人”,而不是“李冰”,选项犯了张冠李戴的错误。材料一倒数第二段的表述是“从李冰修建都江堰以来,后人坚持每年对都江堰水利工程进行维护。形成了包括岁修、大修、特修和抢修在内的维护保养机制”。C项,“主要是因为国家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的说法属于以偏概全。材料二第二段是说“由于保护不善和管理不当,以及当时的经济能力有限,上世纪50年代的修缮改变了部分彩画纹饰,新绘制纹样质量较差……”,即除了经济能力外,还有保护和管理不当的原因。D项,表述正确。故选D。【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B项,“但由于资金不足,大量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的说法属于以偏概全。从材料三第二段“虽然山西古建筑保护一再被媒体及各地文物管理部门重视,但真正实施起来难上加难。文物主管部门也承认,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选项遗漏了原因之二“人才和技术”。故选B。【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明确题目要求,筛选出正确信息,然后概括。题干要求结合材料回答:如何有效保护古建筑并继续发挥其作用?从材料一最后一段,可以梳理出要点:始终坚持以预防为主,将文物建筑的抢险加固和保护性设施建设纳入文物保护工作的重点并形成一套完整的预防灾害方案。根据材料二第三段“古建筑修缮的第一个原则就是不改变文物的原状.尽量使用原材料、原工艺来进行修缮,什么地方坏了就修什么地方,而不是进行整体、全面修缮。第二是遵循可逆性的原则,就是维修之后要让别人知道哪些修过,哪些是原始的”,可概括出保持原状,注重可逆性的原则。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从材料三第二段“大量具有保护价值的古建筑尚未得到应有的保护。原因有二:一是缺少资金;二是缺少人才和技术”可想到增加投入和培养和引进人才等要点。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步骤:第一步: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要把握文本基本事实,确定不同文本陈述的角度,分析主体对象与基本事实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读材料,关注细节。整体感知是略读(或粗读)就能完成的任务,而挖掘文本的细节需要精读(细读)。第三步:明确主旨,辨清关系。由于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在逻辑关系不是很紧密,在阅读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确定文本的主旨,分辨材料与材料之间的逻辑关系。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