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可是,庙里一个和尚也没有……大山深处,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几十户人家。村里最好的房子是一座寺庙,早年,庙里还有几个和尚,后来,他们远走他乡,寺庙就空了。空了的寺庙一直毫无用处。某天,一个村民走进空庙,看到一片零乱中布满蜘蛛网,就拾掇起来。打扫的时候,他发现了几本书,灵机一动:村里人农闲时也没什么事,要是大家没事的时候都来庙里看看书,比蹲在街头聊天强多了。但一想,就这么几本书也不够呀。于是他回家将自己家里的书都拿到了寺庙,还做了一个简易书架。他希望大家空闲时都来寺庙看书慢慢大家都知道空庙不空了,里面有了书也有了看书的人。而且,大家不仅来看书,也把自己家里的书都带了过来。每户人家只有几本书,但是几十户人家,也就有了两三百本书。寺庙一下子成了书屋,学习的地方。村里识文断字的人虽不多,但他们主动当老师,还是能教大家认识更多字的。男女老少在这里也没了辈分高低,喜气洋洋地坐在一起学习。大家不忙的时候,都来得早去得晚。寺庙不需锁门,走时一关,挂上一把锁,来时取下就行。每天,寺庙里满满当当都是人,时常飘出读书声、讨论声、欢笑声。村民们都信心十足,慢慢地他们相信:有了知识有了文化,他们的未来必将充满幸福。这天,村里来了一位戴着眼镜的收藏家。收藏家在村里转来转去,转到了村里的寺庙。在寺庙外听到读书声,很好奇就推门进去。进去之后,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这样的村,这样的人,他从未遇到过。收藏家为村民的进取精神感到兴奋。忽然,他被一个村民手中的旧书吸引了,脱口而出了一句:“我可以买这本书吗?”他还指着那本书说出一个钱数。那个村民愣住了,所有的村民都愣住了,这本书值这么多钱?这都可以使人成为村里的首富了。然而,那个拿着书的村民还没决定卖不卖书,“天啊!”另一个村民就嚷起来,“书是我的!”又一个村民也嚷了起来:“不,那本书是我的!”拿着书的人回过神说:“不,它是我的!我的!”另外两个走上前,都伸手夺书。于是,三个人动起了手。你打了我一拳,我踢了你一脚。很快,三个人都鼻青脸肿,书也被扯坏了,一页一页飞得满地都是。村民们面面相觑,收藏家更是目瞪口呆,赶忙叫他们住手,可是没有人听。收藏家说:“你们别打了,那本书不值钱,我刚才只是开个玩笑。”一边说一边上前拉他们,可是不但没人听他的,他还被推倒在地。当村民们将三个人一一拉开时,他们还又蹦又跳又吼又叫地争执着。收藏家从地上站起来,一个劲地说:“对不起,我刚才真的是在开玩笑,那本书不值钱。”三个村民不说话了。一个村民拿起书架上的一本书,说:“这是我的书,我拿回去了。”另一个村民也上前拿走了自己的书,再一个村民也上前拿了自己的书,其他村民也纷纷走上前拿走了自己家的书。在拿书的时候,有人拿了别人的书,好几个人为此发生了争执还动了手。收藏家忽然意识到自己闯了大祸,这是多么难得的一种和谐,却被自己一句话打破了。如果大家把书都拿回去了,书屋就不再是书屋,村民们也只会更加仇恨对方。于是赶忙掏出钱买下大家的书。卖书的时候,大家都暗自庆幸:多亏拿回了自己的书,否则就便宜了别人,收藏家很不是滋味。收藏家将书买下后,重新放回书架。他说:“以后,你们还是天天来看书吧。”收藏家希望村民们还像从前一样爱学习爱读书。收藏家觉得,从前的书屋是一个天堂,这里所有的村民都是天堂里的天使。没有人留下来看书,大家三三两两,骂骂咧咧地走开,刚才争书的气还没有散。收藏家有些遗憾,他想,也许明天大家的气就消了吧。收藏家走出寺庙,关上门,跟着村民回家。他觉得,这个与世隔绝的村庄一定有不少值得收藏的宝贝。他要跟着村民去看一看。第二天,收藏家没收到什么好宝贝,就离开了村庄。走时路过寺庙,看到庙门敞开,他想,此时里面应该有不少村民在看书吧,便踏进去。空荡荡的寺庙一个人也没有,书架上的两三百本书也不见了。收藏家觉得这都是自己造成的,自己应该负这个責任。于是直接去了县里的扶贫办。一年以后……从前那座山还是那座山,山里那座庙变成了学校,学校里有很多书,也有了学生……(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11月9日,有删改)【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小说以一个古老故事的开头两句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同时开头结尾反复点题,使文章结构更加紧凑完整,突出了文章的主题。B. 第一个把书带进空庙的村民认识到了文化对于改变贫穷落后现状的重要性,他是善良的,无私的,有远见的,他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C. 收藏家指着那本书脱口而出的一个钱数可以使人成为村中首富,可见这本书可能真是个古董,收藏家后来的否认主要是想平息这场风波。D. 村民为了抢书而大打出手,表明以前暂时的和谐抵不过当下的利益,说明很多村民目光短浅只重眼前得失。可见改变村民的思想很重要。【2】小说中的收藏家有怎样的特征?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3】请分析小说结尾部分的作用。 答案:【答案】【1】B【2】①为人精明。他看到村民手里的“古书”,立刻想到可以买下来;他觉得,这个村庄有值得收藏的宝贝。②思想境界高。为村民读书进取感到兴奋;希望村民爱学习爱读书,认为书屋是天堂,读书的村民是天使。③心地善良。为平息风波说书不值钱;看见村民为利争书,将书买下放回书架。④富有担当。他觉得是自己造成了村民的困扰,应该负责,主动去扶贫办帮助村民脱贫。【3】①内容上:交代了故事结局,经收藏家联系扶贫办帮扶,荒庙变成了学校。②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了题目和开头。从开头的“荒庙”到结尾的“学校”,和前文铺垫相呼应,使情节合理完整。③主题上:呼吁人们读书进步,只有让村民接受教育,才有彻底脱贫的可能。深化了扶贫先扶智的主题。④效果上:结尾留白,引发思考。【解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微差别,做出判断。B项,“他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分析错误,拔高了人物形象,这个村民的认识未必那么深刻,他不一定能带领村民脱贫致富。故选B。【2】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分析人物形象首先应结合着文中叙述性的语句,从身份、地位、修养、气质等总体上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然后根据小说中描写这个人物的言行举止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直接提取或概括即可。分析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进行分析与概括,如:他看到村民手里的“古书”,立刻想到可以买下来;他觉得,这个村庄与世隔绝,一定有值得收藏的宝贝。可见他为人精明。他为村民读书进取感到兴奋;希望村民爱学习爱读书,资助村里把庙改建成一所学校。可见他思想境界高。他为平息风波说书不值钱;看见村民为利争书,将书买下放回书架。可见其心地善良。他觉得是自己造成了村民的困扰,应该负责,主动去扶贫办帮助村民脱贫。可见其富有担当。【3】本题考查分析结尾部分作用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对文章的内容和思路有准确的把握,从内容、结构等几个方面分析其作用。结尾部分的作用一般有:篇末点题;总结全文,深化中心;首尾呼应,或与标题呼应;结尾令人深思,给人启示,让人觉得回味无穷。本文结尾,收藏家去了县里扶贫办,资助村里脱贫致富,还把原来的荒庙改建成一所学校。本题也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样安排有以下作用:①在内容上:交代了故事结局,经收藏家联系扶贫办帮扶,荒庙变成了学校,学校里有很多书,还有很多学生。②在结构上:收束全文,照应了题目和开头。开头的“荒庙”里一个和尚都没有,结尾的“学校”里有很多书,还有很多学生。和前文铺垫相呼应,使情节合理完整。③在主题上:建学校是为乡村的未来打算,要摆脱贫穷落后,让子孙后代不走上代的老路,就必须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深化了扶贫先扶智的主题。④在表达效果上:这样的结尾,没有交代村民能否脱贫致富,但是从办起了学校,有了学生,让读者可以想象,在不久的将来,村子里会出现大学生,会有一大批有知识的农民,从而走上了致富的道路。结尾留白,引发思考。分析人物形象的五种角度:①从所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②从塑造人物形象都的方法即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法。③从情节的发展入手透视人物思想性格。④从分析环境入手,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评价入手。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