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也。父相,晋开运中,应辟为魏王府记室参军。准少英迈,通《春秋》三传。年十九,举进士。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会诏百官言事,而准极陈利害,帝益器重之。擢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令帝复坐,事决乃退。上由是嘉之,曰:“朕得寇准,犹文皇之得魏征也。”准与知院张逊数争事上前,且互斥其短。帝怒,谪逊,准亦罢知青州。帝顾准厚,既行,念之,常不乐。语左右曰:“寇准在青州乐乎?”对曰:“准得善藩,当不苦也。”数日,辄复问。左右揣帝意且复召用准,因对曰:“陛下思准不少忘,闻准日纵酒,未知亦念陛下乎?”帝默然。明年,召拜参知政事。至道元年,加给事中。时太宗在位久,冯拯等上疏乞立储贰,帝怒,斥之岭南,中外无敢言者。准初自青州召还,入见,帝足创甚,自褰衣以示准,且曰:“卿来何缓耶?”准对曰:“臣非召不得至京师。”帝曰:“朕诸子孰可以付神器者?”准曰:“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帝俯首久之,屏左右曰:“襄王可乎?”准曰:“知子莫若父,圣虑既以为可,愿即决定。”帝遂以襄王为开封尹,改封寿王,于是立为皇太子。庙见还,京师之人拥道喜跃,曰:“少年天子也。”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准再拜贺曰:“此社稷之福也。”帝入语后嫔,宫中皆前贺。复出,延准饮,极醉而罢。天圣元年,徙衡州司马。初,太宗尝得通天犀,命工为二带,一以赐准。及是,准遣人取自洛中,既至数日,沐浴,具朝服束带,北面再拜,呼左右趣设卧具,就榻而卒。(选自《宋史·列传四十》)【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B.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C.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D. 陛下为天下/择君谋及妇人中官/不可也/谋及近臣/不可也/唯陛下择所以副天下望者【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辟,指皇帝聘用社会知名人士担任要职,或中央官署的官员任用属吏后再向朝廷推荐,是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B. 郎中,始于战国,帝王侍从官的通称;隋唐至清,分掌各司事务,是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C. 北面,古代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所以对人称臣为“北面”。在文中指的是寇准面向北跪拜。D. 榻,本意是指狭长而较矮的床形坐具,较为轻便,容易搬动,如“徐孺下陈蕃之榻”就是此意,后来也泛指床。【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寇准才智出众。少年时通晓《春秋》三传,19岁就考中进士。在讨论国事时,他极力陈说利害,深得皇上器重。B. 寇准忠义厚道。皇上贬他于青州,多次问及他在青州的情况,左右的人就说寇准可能也在想念陛下,皇帝默然赞同。C. 寇准正直敢言。冯拯劝皇帝立太子而被贬黜到了岭南,寇准建议皇帝立襄王为太子,却被立即采纳了,可见其仗义执言。D. 寇准忠诚敬上。皇帝曾经赐他一条通天犀做的腰带,寇准临终前非常庄重地穿上朝服,朝北面叩拜之后才离开人世。【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尝奏事殿中,语不合,帝怒起,准辄引帝衣。(2)帝闻之不怿,召准谓曰:“人心遽属太子,欲置我何地?” 答案:【答案】【1】 C 【2】 A 【3】 C 【4】 (1)(寇准)曾经在宫殿中奏事,与皇帝谈论意见不合,皇帝愤怒地站起来,寇准就拉着他的衣服。(2)皇帝听说后不高兴,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立即归属于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么位置?” 【解析】【1】此题考核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此题考核考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先要通读全文理清文段思路,尤其是把握文章中涉及的人物及关系。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找名词或代词,找动词,借助虚词(发语词、句末语气词、时间词等),借助句式,借助修辞(对偶、排比、顶针、反复等),借助对话词“曰”、“云”等,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等。根据上下文,讨论的话题是“为天下选择君主”,其间不能断开;妇人和中官中间应为顿号;“所以……者”作宾语,表示“用来……的人”,与其谓语“择”不能断开:只有陛下自己选择符合天下愿望的人。故选C。【2】此题考核考生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识记,全国卷对古代文学常识的考查十分重视。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将平时积累的文学常识调动出来,也可以结合文本检验常识的正确性。A项,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B、C、D三项正确。故选A。【3】此题考核考生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分析归纳不正确的一项,筛选区间遍布全文,从选项可知,它先分析了寇准的性格品质,再选取了事例来对他的品行进行印证。C项中说“寇准建议皇帝立襄王为太子”错误,立襄王为太子是皇帝自己选择的,寇准只是建议他立刻确定下来。故选C。【4】此题考核考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的能力。解答此类题型,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本题第一句中的省略句,考生要补充主语“寇准”;“不合”,译为“意见不合”;“引”,译为拉着。第二句中的“不怪”,译为“不高兴”;“遽”,译为“立即、快速”;“属”,译为“归属”;“置”,译为“放置、摆放”。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是文言文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由于分散在文言文的具体篇目中,所以考前分类整理,分类识记是重要的方法,如本篇中的“辟”属于官职变动,考生可以将相关的词语一起加以记忆,如“征”“辟”“荐”“举”“拜”“选”“除”等词语,记忆时要注意这些词语的细微差别。如“迁”,一般指提升,而“左迁”,则是指降职贬官。“黜”指废掉官职,而“出”“出宰”则指京官外调。【参考译文】寇准,字平仲,华州下邽人。他的父亲叫寇相,在后晋开运年间应朝廷征召担任魏王府记室参军。寇准年少时杰出超群,通晓《春秋》三传。十九岁时,考取进士。朝廷又召他到学士院考试,授职右正言、直史馆,任三司度支推官,转任盐铁判官。适逢(宋太宗)诏令百官商议政事,寇准尽力陈述(其中的)利弊,太宗(因此)更加器重他。提拔他任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兼任吏部东铨。他曾在殿中上奏言事,跟太宗的意见不合,太宗发怒起身准备回宫,寇准就拉住太宗的衣服,请太宗再坐下,决定好政事再退朝。太宗由此嘉奖他,并说:“我得寇准,好像文皇得到魏征一样。” 寇准与知枢密院张逊多次在皇帝前争论政事。皇帝发怒,贬谪张逊,寇准也被罢京官任青州知州。宋太宗顾念寇准情义深厚,寇准走后,太宗思念他,经常闷闷不乐。太宗问身边的人:“寇准在青州快乐吗?”回答说:“寇准得一美差,应当不苦恼。”过几天,太宗又问起寇准。身边的人揣度皇帝的心意是想召用寇准,于是回答说:“陛下思念寇准一点也没忘记他,听说寇准每天放纵喝酒,不知道他是否也想念陛下?”太宗默默无语。第二年,太宗召寇准任参知政事。至道元年,任命为给事中。当时太宗在位时间长,冯拯等人上书请求皇帝拥立储君,太宗大为生气,把冯拯贬谪到了岭南,朝廷内外没有人敢说这件事。寇准开始从青州被召回京城,进入朝廷,太宗的脚伤越来越严重,亲自撩开衣服给寇准看,并问:“你怎么来得这么迟呢?”寇准回答说:“我没有诏令不能到达京城。”皇帝说:“我可以把地位托付给这些皇子中的哪一个呢?”寇准说:“陛下为天下人选择君王,与妇女宦官谋虑都不可以;与亲近之臣谋虑也不可以,只有陛下才能选择可以堪当国家大任的人”。皇帝低下头,思考良久,屏退身边的其他臣子问(寇准):“襄王可否担当大任?”寇准说:“知子莫若父,皇上既然认为襄王可以,希望你立即决断。”于是皇帝便把襄王任命为开封府尹,又改封为寿王,于是便立他为皇太子。太子祭祀回京,京城的人都拥堵在道路上欢喜雀跃,说:“这是少年天子》” 皇帝听说后不高兴,召见寇准,对他说:“人心立即归属于太子,想把我放置在什么位置?”寇准拜了两拜恭贺皇帝说:“这是国家的福气啊。”皇帝对后宫嫔妃们说起这事,宫中人都前来祝贺皇帝。寇准再一次外调,皇帝延请寇准喝酒,寇准烂醉如泥。天圣元年,寇准改任衡州司马。起初,太宗曾经得到了一个通天犀,命令工人做成两个通天犀带,一条恩赐给了寇准。等到这个时候,寇准命人去洛中把通天犀带取来,已经拿来几天后,寇准沐浴之后,穿好朝服束好腰带,朝着北面拜了两拜,叫身边的人前去把卧具准备好,于是躺在床榻上去世了。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