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据统计,新中国成立后3个月里,同11个国家建交,它们均为苏联阵营的国家。8个月后建交国达到17个,此后直到1955年亚非会议召开,仅增加了5个,达到22个,其中包括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亚洲国家中首先与中国建交的是北朝鲜和越南民主共和国,随后是印度和缅甸。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可以肯定的是,中国领导人是从与印度等国的交往中和从这类国家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立场、态度中,逐步获取经验并确定了新中国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中国与印度的协议中首先提出,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中国领导人认识国家关系问题的内在逻辑。材料三当周恩来以国家领导人的身份出现在国际多边外交舞台上时,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正是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周恩来不仅坚决反对美国的干涉政策和法国维护殖民统治利益的企图,而且也不赞成苏联的僵硬态度,并说服越南放弃了关于印度支那三国是“统一的整体”、不从老挝和柬埔寨撤军等主张和在临时分界线问题上不切合实际的要求。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它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历史的发展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可以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最终形成。——以上三则材料均摘自牛军《新中国外交的形成及主要特征》(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材料中所述情况的原因有哪些?(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和平共处互项原则在中印协议中首先提出的目的何在?(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应如何理解材料三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
答案:【答案】(1)原因:二战后形成两极格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严重对立;中国“一边倒”“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方针的限制;美国推行遏制政策的影响;朝鲜战争的冲击等。(2)目的:为“一五”计划的开展营造安定的周边环境;打破帝国主义的外交孤立、外交封锁;和平解决中印边界纠纷等问题。(3)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提出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三大方针,具有鲜明的革命外交的色彩,主要建交国是苏联等社会主义阵营的国家,强调阶级斗争,意识形态色彩浓厚。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则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更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此后的中国外交把国家作为外交的对象,更务实地以国家利益作为外交出发点和落脚点。日内瓦会议上中国代表团的主张和行为,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运用,也是国家外交的体现。所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从革命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外交政策。从建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方面来考查的。(1)材料“它们均为苏联阵营的国家”“5个北欧、中欧国家和5个亚洲国家”并结合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当时国际环境以及美国对华政策等方面来分析。(2)根据材料“由于它们代表了两种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国家,中国领导人从交往中得到的经验是不同的”并结合当时中国社会状况已经中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来分析答案。新中国的国家利益已经也必须被置于有关政策的中心位置(3)从材料“它们均为苏联阵营的国家”“周恩来的努力明显地展现出新中国从朝鲜战争中吸取的经验教训,当它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而力争在周边保持和平环境时,既反对和防止敌对的大国在接近中国的国家和地区部署军事力量,也绝不再被盟国拖入与美国的战争”可以看出,从”一边倒“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体现了从社会意识形态为主到维护国家利益要求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