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爱莲说》,完成小题。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家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词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A. 中通外直 政通人和 博古通今B. 香远益清 益慕圣贤之道 老当益壮C. 濯清涟而不妖 清风徐来 冰清玉洁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未能远谋 好高骛远【2】翻译文中三处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甲)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翻译:只有晋代的陶渊明爱菊花。自从唐朝以来,世上的人很喜爱牡丹。理解:陶渊明爱菊,自唐朝以来人们非常喜爱牡丹,作者喜爱的与他们不同。(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翻译: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理解:把菊花、牡丹、莲比作不同的人,看似写花,实则写人,暗写自己如君子。(丙)菊之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翻译:对于菊花的喜爱,在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就很多了!理解:表明作者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隐逸于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体现了他逍遥避世人的人生追求。【3】自古以来,我国有许多如莲的君子。阅读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结合《爱莲说》,分析材料中人物的品质。(链接材料一)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①。”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餔糟而啜其醨②?何故怀瑾握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③,受物之汶汶④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⑤乎!”(节选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链接材料二)天祥至潮阳,见弘范⑥,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⑦。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⑧,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而置之。厓山破,军中置酒大会,弘范曰:“国亡,丞相忠孝尽矣,能改心以事宋者事皇上,将不失为宰相也。”天祥泫然出涕,曰:“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节选目《宋史·文天祥传》)注:① [放] 放逐。 ② [餔(bū)其糟而啜其醨(lí)] 意思是效法时俗,随波逐流。③[察察] 洁净的样子。④ [汶汶] 污浊的样子。⑤ [温蠖(huò)] 昏聩。⑥ [弘范] 元初大将。⑦ [张世杰] 宁朝抗元爱国名将。⑧ [固] 坚决。
答案:【答案】【1】B【2】乙【3】示例:从屈原与渔父的对话可以看出,他宁可葬身江流鱼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莲般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从见弘范的表现,到写诗明志,文天祥表达了他不愿效忠元朝皇帝的决心,可见他具有莲般君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刚直不阿的品质。【解析】【1】试题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中通外直(贯通)、政通人和(通达)、博古通今(通晓)。B.香远益清(更加)、益慕圣贤之道(更加)、老当益壮(更加)。C.濯清涟而不妖(清澈)、清风徐来(清爽,清凉)、冰清玉洁(清亮)。D.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大)、未能远谋(长远)、好高骛远(远大)。据此,答案为B。【2】试题考查对语句的翻译和理解。【甲】“晋陶渊明独爱菊”的译文是“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不是“只有晋代的陶渊明爱菊花”。不正确。【乙】正确。【丙】“菊之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运用了对比映衬的手法,表现了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态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弃。不是“体现了他逍遥避世人的人生追求”。据此理解答案为【乙】。【3】试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周敦颐作《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寄予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追求,也反射出作者鄙弃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态的心理和其追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链接材料一】从屈原用“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回答渔父的话可以看出:他宁可葬身江流鱼腹,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具有莲般君子“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链接材料一】从文天祥见弘范“天祥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其末有云:‘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国亡不能救,为人臣者死有余罪,况敢逃其死而二其心乎。”可以看出,文天祥至死不愿降元的决心,可见他具有莲般君子“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刚直不阿的品质。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参考译文: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链接材料一:屈原到了江边,披散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沙,刚洗过澡的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链接材料二:文天祥被押至潮阳,见张弘范时,左右官员都命他行跪拜之礼, 文天祥没有拜,弘范于是用宾客的礼节接见他,同他一起入厓山,要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卫父母,竟然教别人叛离父母,可以吗?”张弘范坚决索要书信,文天祥于是写了《过零丁洋》诗给了他。这首诗的尾句说: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弘范笑着把它放在一边。张弘范攻破厓山后,元军中大摆酒宴犒军,张弘范说:“丞相的忠心孝义都尽到了,若能改变态度像侍奉宋朝那样侍奉大元皇上,将不会失去宰相的位置。”天祥眼泪扑簌簌地说“:国家灭亡不能救,作为臣子,死有余罪,怎敢怀有二心苟且偷生呢?”弘范认为他的话合乎正义,派人护送文天祥到京师。……文天祥临上刑场时特别从容不迫,对狱中吏卒说“:我的事完了。”向南跪拜后被处死。几天以后,他的妻子欧阳氏收拾他的尸体,面部如活的一样,终年四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