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各题金庸小说蕴含着丰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透过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写出历史和社会的人生百态,体现出作者的真知灼见,活泼轻松有时又令人沉重,兴趣盎然而又启人深思。作者以写“义”为核心,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来阐释武功修养 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 。与这种对传统文化的浸润、粹取相交织的,却是金庸小说的现代精神。这也是金庸小说超越于传统武侠小说、赢得一代一代新读者的地方。比如,对于旧式武侠小说“快意恩仇”的普遍观念,金庸小说从根本上是批评和否定的,他反对睚眦必报,反对烂杀无辜。《射雕英雄传》里郭靖曾以弱冠之年召失地义士,以数十轻骑犯万人中军,但报完国仇家恨之后的复杂心情就是很好的明证。再有,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怎样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金庸的民族平等、融合思想,表现得非常明显。此外,金庸小说里人生理想、道德观念也是 的。他虽然写古代,但是笔下主人公的人生道路并不是行侠、报国、封荫做官的模式,人生理想也不是体现着威福、子女、 玉帛这类封建价值观念,而是渗透着个性解放和人格独立的精神。金庸笔下的侠客多是至情至性之人,他们行侠仗义,反抗官府的黑暗腐败,反抗不合理的礼法习俗,具有浓重的个性色彩。【1】文中加点的词语,注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模式(mó) 浸润(jìn) 睚眦必报B.蕴涵(yùn) 世情(shì) 烂杀无辜C.融和(hé) 挣脱(zhēng) 行侠仗义D.封荫(yìn) 粹取(cuì) 真知灼见【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以至 相辅相成 自成一家B.乃至 相得益彰 自成一家C.以至 相辅相成 与众不同D.乃至 相得益彰 与众不同【3】对文中划横线句子的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B.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也是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C.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有没有具备现代思想、现代精神的一个标志。D.能不能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是考察作品具备有没有现代精神、现代思想的一个标志。【4】文中加双横线词“弱冠”意为“刚刚成年”。下列文句中的加点词,表示“成年”意思的一项是A.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B.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诗经·卫风·氓》)C.余自束发读书轩中。(归有光《项脊轩志》)D.有女及笄,修以嫁族兄之子晟。(《宋纪(四十七)》) 答案:【答案】【1】A【2】D【3】B【4】D【解析】【1】试题本题考查考生识记现代汉语字音及字形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相连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B项,烂杀无辜——滥杀无辜;C项,挣脱(zhēng)——zhèng;D项,封荫(yìn)——yīn,粹取——萃取。故选A。【2】试题本题考核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首先明确词语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辨析正误。以至:连词,表示时间、数量、程度、范围等的延伸;用于下半句开头,表示上述情况所达到的深度或结果。有“一直到”的意思,一般指从小到大,从少到多,从浅到深。乃至:连词。连接并列词语,表示事情所达到的范围,相当于“甚至”。结合“武功修养”“人生哲理”分析,选用“乃至”。相辅相成:指两件事物互相配合,互相补充,缺一不可。相得益彰:两者互相配合或映衬,双方的长处和作用更能显示出来。结合“做到互为启发”分析,选用“相得益彰”。自成一家:指在某一方面的学问或技术有独到的见解或独特的做法,能自成体系。与众不同:表示与其他人不一样。选用“与众不同”。故选D。【3】试题本题主要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需要注意病句的常见类型。命题这一段文字中选择一个句子,将其修改有病句,然后在题中列出四种修改情形,要求选出修改最恰当的一种。此题题型新颖,但是,只是在词语搭配这个考点上设置陷阱,难度不大。A项、C项,搭配不当,“挣脱狭隘的民族观念束缚”“考察作品有没有现代精神”犯了一面对两面的错误;C项,还有“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的问题;D项,“具备”与“有没有”语意重复。故选B。【4】试题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A项,豆蔻:指少女的十三、四岁。B项,总角:古时少儿男未冠,女未笄时的发型。头发梳成两个发髻,如头顶两角。后代称儿童时代。C项,束发:即系结头发。清朝以前汉族男孩15岁时束发为髻,成童;20岁时行冠礼,成年。因此用束发指代成童的年龄,即15至20岁。D项,及笄:古代女子满15周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周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故选D。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