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驰道和栈道的修建,是秦汉时期规模宏大的筑路工程。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下令筑驰道,以咸阳为中心修了多条大道。隋唐两代水陆交通都很发达。尤其是中唐之前,内河航运和海上交通更为繁忙,当时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及全国各主要河道和广州、泉州、明州(今宁波)等沿海一带。辽宋夏金时期的主要陆上运输工具是名目繁多的各种车辆,造车技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宋朝将指南针应用到海船上,航海技术大大提高。元朝继续开挖运河。京杭运河全线通航。大都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交通中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交通由盛而衰。明代出现造船高峰,郑和七下西洋,把我国古代航海活动推向顶峰。不久后明朝实行了海禁,清朝延续,航海事业衰落。
——据刘芃、朱汉国《历史学习精要》等
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起,中国近代交通运输业逐渐发展,以内河航运最为突出。截止到1893年,中国籍轮船133艘;到1911年时,中外内河轮船共有68艘,中方船只占总数的91%,形成遍及上海、长江干支流及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的航运网络。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外商轮船先后返回中国沿海内河复航,加之内战频繁屡有征调军用、碰坏船只等事,自营航运业受到很大打击。抗日战争爆发后,外轮陆续撤离,自营航运业均努力抢运上海数百家工厂的内迁器材及军用物资,其后又投入后方水陆交通。战时中国船舶直接间接损失总计三千艘,495320吨。抗战胜利后,各航业公司努力恢复水运交通。据1947年6月交通部统计,当时轮船共1501艘,计179893吨。内河航运终未恢复到战前水平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近代史前编》上
(1)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代中国交运输的基本特征。
(2)
根据材料一,二,分析近代中国与古代中国在交通运输方面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近代中国交通变革的因素。
答案: 基本特征:以陆路为主,陆路、河道、海路并举但发展不平衡;交通运输工具较发达;交通技术一度领先世界;航海事业呈现明显的阶段性,明中期以后走向衰落。
同:都注重内河航运;交通运输工具都备受关注。 异:古代中国在道路交通和运输工具方面以传统方式为主,近代中国充分运用科技革命的成果,大力发展轮船等近代交通运输工具。 因素: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有识之士倡导引进西方近代科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