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电影
①钱,钱,都是钱把乡情扯薄了。何山老爹喝着闷酒,忿忿地想。
②儿子何旺下晌勾来个放电影的,破天荒愣把银幕挂在自家院中,涎着脸子拿村子的喇叭喊:“村民们,今晚请到何旺院里看最新香港武打片儿《猎狐》,大人三块,小孩一块。”这声音像一股冷风,吹寒了靠山屯村民的心。村民们那鄙薄的目光,让何山老爹不寒而栗。
③“你给我拔啦,甭遭人恨!”何山老爹指着银幕声嘶力竭地喊,脑瓜门儿上青筋蹦起老高。
④“咋遭人恨,眼下搞市场经济,租片儿雇人放映,收费理所应当,俺这是开辟山村文化市场!”儿子噎得老子直翻白眼儿。
⑤为挡住院外的视线,何旺在院里拜了四方,银幕从东墙挪到西墙,那儿有棵老槐树好做遮挡。放映前,为招引观众,何旺爬上院外东头的一棵老榆树,把一只硕大的音箱卡在了树杈上。
⑥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何山老爹醉意朦胧地走出堂屋。院中仅有的七八个村童仰着小脑瓜看电影。老爹很凄凉,为了何旺的刻薄,他无颜见村中父老,披了件黑衣趁夜色走上街。
⑦村街上极冷清,眼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村民们万人空巷挤在街筒子看电影的情形早已风儿一样在老爹记忆中飘散。老爹惆怅地望着失落的乡村。
⑧蓦然,老爹惊讶地抬头环视四周,四孔板垛、小拱桥、东河堤、西边小学屋顶埋伏着无数观影的乡亲。在老头看来,村民的目光恰似万箭穿心般地辐射向何宅。最让何山老爹刺痛心肺的是十几棵小树上,猴一般落着十几个村娃。他的心头一颤,不能让何家子孙把村娃逼得上树,这更坏了何家祖传的厚道!
⑨“娃儿,下吧,院里去看。”
⑩“俺不,你家何旺把门儿,俺没钱,不栽他手里!”
⑪“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⑫于是,一个黑影便猴似地溜下树来,奔向何家。两个、三个……七个、八个……何山老爹换了二十块零钱,口千舌燥,醉醺醺地把“猴”们一个一个地劝下树来,奔向何宅。
⑬最后,何山老爹发现东头那棵老榆树上还有个黑影儿,他便一步三摇地朝榆树扑过去。他醉得很深。
⑭“娃儿,下吧,下吧,院里去瞅。”
⑮树上无声。
⑯“爷给你一块不就进去啦。”
⑰树上仍无声。何山老爹想,这准是村上的哑娃。
⑱“不下,爷就摇啦!”
⑲树上的黑影团缩在树冠里,固执地不肯动弹。何山老爹醉得很深,他想把哑娃吓下树来,就摇了树,不下,还摇……忽然,一只硕大的音箱从树杈上落下,重重地砸在何山老爹的头上……
⑳弥留之际,何山老爹断断续续地说:“哑娃掉了没,电影,让他进院瞅……电影……”
(1)
下列对作品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 作品开头写人物“喝着闷酒”,后文又不断强化他的“醉意”。酒,为情节的发展提供了依据。
B . 第五段中的“音箱”,为情节发展到高潮部分作了铺垫,它使结尾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C . 作品通过村娃与老爹的对话,塑造了一群猴一般狡猾顽劣的孩子形象,自然有趣且生动传神。
D . “老槐树的枝子把一勾新月挑出云彩缝”一句,既有生动的画面感,又交待了时间的推移。
E . 小说通过传统的乡村民风对现代电影的抵触,说明文化艺术产品走进农村还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2)
阅读第⑦自然段,回答下面问题。
①根据文意,说说在何山老爹眼中,乡村缘何“失落”。
②结合上下文,说说这一段在结构上有何作用。
(3)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何山老爹这一人物形象。
(4)
在改革的背景下,该村不同的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表现。请分别概括村领导、何旺、村民的表现,并针对其中某一类人的表现谈谈你的看法。不少于80字。
答案: C,E
①要点一:乡村文化精神生活的匮乏。要点二:群聚观影记忆的飘散。要点三:搞市场经济,钱把乡情扯薄了。要点四:为了赚钱不怕遭人恨,以何旺为代表的新一代的变化令老人感到凄凉。②承上启下:承接上文,补充说明眼下村民看不上电影的原因;引出下文,“望着”这一动作为下文写何山老爹“环视四周”发现人们埋伏观影进而“资助”孩子们引线。
要点:①面对村中父老,要面子;②看重乡情,胜于金钱;③尽力助人,维护着祖传的厚道;④疼爱孩子,慈祥善良;⑤关心村人文化生活,有悲悯之心。
人物表现概括示例:村领导都在抓经济,很难顾得上给乡亲们放场电影了。年轻人用市场经济的办法,开辟山村文化市场。村民渴望看电影,却鄙薄何旺收费。 如选择评价村民的表现,村民渴望看电影,热心于传统文化,不忘传统。鄙薄何旺收费不值得肯定,应该了解市场经济,用开放的眼光接受市场经济等。如选择评价村领导的表现,不能一味发展经济,忽视村民的精神文明建设。作为领导者,应该有大局观念,有长远的眼光,统筹规划。既要重视发展经济,也需要处理好软环境建设,重视村民的精神需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