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初中
历史
题目
学会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习历史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史实是对历史事件的表述,而结论是对历史事件的评论观点。下列各项中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 公元前841年,西周发生“国人暴动” B . 甲骨文是我国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 C . 武王率军在牧野大败商军 D . 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 答案:B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历史 试题推荐
历史 试卷推荐
2019-2020年八年级下册期末练习历史在线考试题带答案和解析(北京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
2018-2019年初一下期期末历史试卷(广东省揭阳市榕城区)
2017-2018年七年级上册期末历史免费试卷完整版(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
青岛市2019年九年级历史下册中考真题免费试卷
枣庄市七年级历史期末考试(2019年下册)完整试卷
2018-2019年八年级上半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北京市西城区)
2018-2019年初二前半期期末模拟历史考题(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四中)
2019届初三下半期第二次联考历史专题训练(陕西省西安市未央区)
2018年中考历史(湖南省湘潭市)
江苏省无锡市锡山区2020-2021年八年级上半年期末历史题同步训练免费试卷
最近更新
Newrules will let millions of Americans know where more of t
现有三组溶液:①汽油和氯化钠溶液 ②39%的乙醇溶液 ③氯化钠和单质溴的水溶液,分离以上各混合液的正确方法依次是(
( )55. Could you tell me _________? A. how old is y
在等比数列{an}中,前n项和Sn=2n+c,则a12+a22+a32+…+an2等于_______________.
近年来,受冬季污染物排放量大和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多个城市空气质量转差,出现大范同重污染天气,这也促使当
(2007·宁夏文综13)在活期储蓄与国债这两种投资对象之间,某投资者如果选择活期储蓄,那么,他看中的是活期储蓄的(
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是 A.元谋人
如图甲所示,Q1、Q2为两个被固定的点电荷,其中Q1带负带,两点在它们连结的延长线上。现有一带负电的粒子以一定的初速度沿
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它在一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反应是①加成;②水解;③酯化;④氧化;⑤中和;⑥消去;⑦还原 (
2014年M国生产的单位S商品价值量用M国货币表示为66元,生产总量是100万件,S商品出口美国,美元对M国货币汇率为1
用电子显微镜观察蚕豆的根毛细胞,不能观察到下列哪组结构 A.高尔基体、核糖体 B.液泡、线
白天,太阳能热水器中的水被加热而温度升高,水的内能 (填“减少”、“不变”或“增加”),这是通过的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在特价书市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些“高定价低折扣”的伪劣图书。这些图书往往粗制滥
The hotel offers the highest ____of comfort and service. A.
如图,放射源放在铅块上的细孔中,铅块上方有匀强磁场,磁场方向垂直于纸面向外.已知放射源放出的射线有α、β、γ三种.下列判
以人为本的思想自古有之。体现这一思想的有( ) ①“政在得民” ②“民贵君轻” ③“存百姓” ④“为政之要,
珠穆朗玛峰高出海平面8848米,表示为+8848米.吐鲁番盆地低于海平面155米,表示为____.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平衡膳食为主,保健食品为辅B.为保证身体健康,需长期服用保健食品C.保健食品营养丰富,可以过量食
Nowadays,the Impressionist paintings are accepted as the be
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