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机枪,在索姆河战斗中,一天工夫就打死60000名英军,成为一次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针对性的发明随即出现。……科学技术无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起过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它也同样有着巨大的“破坏性”功能的一面,尤其是当我们用其来透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就更是如此。正如18世纪中叶,科学主义一路凯歌之时,处于启蒙阵营内的卢梭就已经对此忧心忡忡,他以愤世嫉俗的口吻尽情宣泄自己的情绪……
——摘自余忠剑《科学主义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等
材料二:中外不少历史名人针对现代科技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或主张
甘地
“回到纺车去”
爱因斯坦
“科学成果如原子弹,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如何使用它取决于人本身”
邓小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中“针对性的发明”及卢梭对于科技发展“愤世嫉俗”的观点,并概述科技与一战的关系。
(2)
选择材料二中的其中一种“看法或主张”,简要加以评述。
答案: 发明:坦克;观点:知识的进步有害于人类的幸福(或科学对人类的生活是一把”双刃剑“)。关系:科技进步为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技术基础;科技使战争变得更加残酷;战争也成为新技术发展的催化剂。
①甘地主张的实质是恢复印度传統经济方式,以振兴印度经济。(1分)既反映了他对民族(经济)独立的追求,也反映了他对先进科技和工业革命的排斥,这不利于印度民族经济的发展。 ②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二战中建议抢在德国之前研制原子弹:战后領导“原子科学家非常委员会”,致力于防止核战争:(3分)体现了他不仅是个伟大的科学家,还是一位具有正义感的社会活动家。 ③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的论断,反映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科技和社会发展的鲜明特点:是对科学技术在当代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中重大变革作用的理论概括:它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也丰富了邓小平理论(或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