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楚(周代国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县北)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jù qì)其舟,曰:“是吾(wú)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yǐ),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注释:1.涉--渡,由后文的“舟”得出。2.者--……的人,定语后置的标志。3.其--他的,代词。4.坠--掉,落。5.于--在,到。6.遽--立刻,急忙,马上。7.契--用刀刻。8.是--指示代词,这儿。9.吾--我的。10.之--结构助词,不译。11.所从坠--从剑落的地方。12.其--他,代词。13.者--……的地方。14.求--找。15.之--剑,代词。16.矣--了。17.而--但是。18.若--像。19.此--这样。20.不亦惑乎--不是很糊涂吗?“惑”,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1)
解释下划线字。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自
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
(2)
翻译句子。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3)
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修辞,请变成陈述句。
(4)
文中刻画楚人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突出了他什么特点?
(5)
这寓言叫什么?他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案: 【1】从【2】这。
船已经前进了,而剑不能前进。像这样寻找剑,不也太愚蠢了吗?
【1】反问;
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更加具体地楚国人的死板、愚昧。
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要考虑情况的变化,按照事物的发展来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