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汉武帝时期以后,黄河决溢频繁出现,及至西汉末年,黄河灾害几乎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究其原因,黄河河道日益紊乱是其中之一,而河道紊乱是无计划地围垦滩地所致。战国初建堤时,黄河下游两岸堤防相距五十里,河中有大片滩地“填淤肥美”,之后居民日盛,遂在河滩地上“耕田之”,“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大水时至漂没,则更起堤防以自救,稍去其城郭,排水泽而居之”。经过一段时间,河床中复淤出新滩,于是又在新围堤防之外,再圈筑一道新堤。至西汉后期,有的地方所筑围堤多达数重。由于盲目围垦,致使堤距宽窄不一,“狭者去水数百步,远者数里”,河道随之曲折多变,造成黄河频频泛滥。 ——摘编自梁向明《汉代治黄述论》 阅读材料,从中得出一条历史启示,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简要说明。(要求:历史启示观点正确,说明须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 启示:经济发展须统筹资源利用和安全。 说明:黄河是中华文明的母亲河之一,黄河及其支流的泛滥给中下游带来了肥沃的土壤和较好的灌溉条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定居农业的发展,黄河的泛滥也带来了严重的灾难。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在北方的推广,黄河流域的许多荒地得到开发,各主要诸侯国通过改革建立起强大的中央政府,推动了黄河大堤的修建,但由于当时地广人稀,河堤之间大量肥沃的土地被弃用。汉朝建立后,由于“休养生息”政策的实施,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人口剧增,百姓为减轻粮食和居住压力,自行在黄河河滩地区开垦定居,由于缺乏统一规划,黄河河道日益趋于混乱﹐宽窄不一,难以抵御大洪水。西汉中后期,黄河的频繁泛滥制约了黄河流域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对百姓生计造成了严重危害。 综上,安全是发展的前提,中国古代对治理黄河侧重于防灾减灾,但为防灾减灾而导致优质的土地资源遭到弃用,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故而需要强有力的中央政府对资源利用和安全进行统筹。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