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 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材料二: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人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源,其在此乎! 一一梁启超《变法通议》 材料三:“君权日益尊, 民权日益衰,为中国致弱之根源。”“今日策中国者,必兴民权。”“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 ——梁启超 材料四:谭嗣同临刑前的壮语 材料五:维新运动只是少数人的运动。 他们不仅不接近广大的劳动群众,而且与广大劳动群众对立,得不到广大群众的支持,只依靠这样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光绪帝)下命令,其失败是必然的。 ——摘编自荣孟源《中国近百年革命史略》 (1) 根据以上材料,李鸿章和梁启超对中国贫穷和落后原因的分析有何不同? (2) 根据材料三所述,梁启超认为中国应该作出怎样的改变?在戊戌变法的内容中,哪一措施体现了梁启超关于“开学校”“变科举”的要求和主张? (3)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表现出什么精神? (4) 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为什么说维新运动“其失败是必然的"? 答案: 李鸿章认为国家的贫穷和落后是因为科学技术不及西方;梁启超则认为是中国的政治制度落后于西方。 兴民权、育人オ、开学校、变科举、变官制(答出两点即可2分)。措施: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 显出强烈的爱国爱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勇于牺牲的精神. 维新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只依靠一个无权无力的皇帝;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