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道路自信源自于道路开辟和道路创新,关系着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近代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探索救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40年开始,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国蹒跚地步入近代。随后的一百余年里,外国人通过条约“合法”地剥夺榨取、管束控制中国,驱使中国社会脱出常轨,改道变形。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地主阶级的一部分开明人士很早就意识到了中国的危局,一部分人开始睁眼观看世界……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封建大吏着手开始由上至下的改良,购买西方先进的武器提高国防能力,但是他们始终没有触及封建体制的改变,始終维护着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
材料三 资产阶级上层改良运动主要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却)以下跪的方式祈求改良,最终由于触碰了封建统治阶层核心利益和统治体制而夭折。以孙中山为首的下层资产阶级的暴力革命派,夺取了国家政权,却因袁世凯称帝断送了建立共和国的伟大主张。
——摘编自《浅论近代中国道路选择的曲折性》
材料四 这是一声砸向旧世界的锤头撞击,和着十月革命的惊天霹雳。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发力,锻造出一个民族驶向复兴彼岸的航迹。
——《信念永恒》
(1)
材料一中的“脱出常轨,改道变形”是指中国逐步沦为什么社会?“在炮口的逼迫下”,19世纪末清政府被迫与侵略者签订了哪一不平等条约?
(2)
材料二中曾国藩、李鸿章等人为维护“封建阶层的利益核心”发起了哪一运动?其结果如何?
(3)
材料三中的“改良运动”“暴力革命”分别指哪一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暴力革命”的果实尽管被“断送”,但仍有哪些积极意义?
(4)
“从上海望志路到南湖的红船”是指哪一事件?该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5)
根据上图回答问题,A阶段“第一次国共合作”取得的两大成果是什么?请写出“十四年抗战”的起点及终点。
答案: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马关条约》
洋务运动 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积极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大门。
中共一大的召开 意义: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创建黄埔军校;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 起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 终点:1945年日本签署投降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