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为了实现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艰难的探索。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江苏巡抚李鸿章致总理衙门原函》
年代
学堂名称
类别
1862
京师同文馆
外语
1866
福州船政学堂
军事
1876
福州电气学堂
科技
1880
天津北洋电报学堂
科技
1887
广东水陆师学堂
军事
材料二:
材料三: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宣传“新法之益”。不久,他在北京、上海组织强学会,并于1896年创办《强学报》,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1896年,梁启超等在上海创办《时务报》,这份报刊成为宣扬维新思想的重要阵地。1898年,他入京创办京师大学堂,培养了大量具有维新倾向的新知识分子。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四:维新运动绝不能算作是完全的失败。从一开始,它的下面便是一阵思想的巨浪。当1895年以后的政治活动展开时,它所唤起的感情和注意力反过来又加深和扩大了这阵巨浪。结果,尽管维新运动没有达到它的政治目标,但它所引起的思想变化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李鸿章认为中国比西方落后的原因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他所在的派别掀起这场运动有何重要地位
(2)
结合材料二漫画内容及相关知识,分析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原因。
(3)
根据材料三,概括维新派宣扬变法的方式。
(4)
根据材料四,说说戊戌变法的主要意义。
(5)
综合上述材料,分析从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中国的近代化历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案: 军事(火器)落后;第一次近代化运动(近代化的起点)。
没有改变落后的封建制度。
组织学会;创办报纸;开办新式学堂。
在思想文化方面有着长期和全国规模的影响。
学习技术—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