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民谣也是一定时期历史的真实反映,阅读三段民谣,思考问题。民谣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有这样的民谣:(贫雇农)有了土地分了房,翻身全靠共产党。民谣二: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这样的民谣:豆子放了炮,玉茭上了吊,棉花戴了孝,谷子睡了觉……集体地里磨洋工,自留地里打冲锋。上地一条龙,干活一窝蜂,秋收一场空。民谣三:20世纪80年代有这样的民谣:农民冒了尖,老九上了天。包干实在灵,人人有精神。病人起了床,懒人变勤谨。不用催,不用叫,农民种地早早到。 (1) 上述三则民谣反映了建国后我国农业生产方式的三次调整,请分别写出这三次调整的历史名称。 (2) 出现民谣二中现象的主要问题在哪里? (3) 民谣三中提到的“包干”率先开始于哪个地方?“包干”妙在何处?产生了怎样的积极作用? 答案: 民谣一:土地改革;民谣二:人民公社化;民谣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主要问题:在人民公社的生产方式下,农民集体耕种、吃大锅饭,没有生产积极性。 “包干”开始的地方: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包干”之妙:明确了土地权属和生产责任.“包干”积极作用: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