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冬奥会上的制冰新技术第24届冬奥会如期在北京成功举办,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是标志性场馆。国家速滑馆有亚洲最大的全冰面设计,是全球首个采用二氧化碳跨临界直接蒸发直冷制冰的冬奥速滑场馆。该技术碳排放趋近于零,且对大气臭氧层没有影响,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环保、最高效的制冰技术之一。该技术可控制冰面温差在0.5℃以内,为冬奥会比赛提供了温度、厚度均衡的冰面,对于在以0.001秒计时的高水平竞技中尤为关键。研究发现,制冰机的二氧化碳蒸发温度和转桶材料对制冰量都有影响,图1所示当其他条件相同时,制冰量随二氧化碳蒸发温度和转桶材料的变化情况。冰面下是混凝土冰板层,施工中需使用专用抗冻混凝土以保证冰面质量。混凝土的主要材料是水泥,水泥是以石灰石(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粘土(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氧化铝)等为原料,在高温条件下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制得的硅酸盐材料。科学家通过调整混凝土的材料配方增强其抗冻性,图2是掺有陶粒的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抗冻性对比实验结果(强度损失率越高,抗冻性越差)。秉持着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独具“中国范”的各个冬奥场馆,赛后将继续充分发挥作用,可举办各种冰上赛事,成为国民参与体育冰上运动的多功能场馆。阅读文本,回答问题:
(1)
液态二氧化碳蒸发直冷制冰的原理是,这一变化属于(填 “物理变化"或“化学变化”)。
(2)
“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是北京冬奥会场馆建设的一贯理念。这里的“低碳”指的是。
(3)
石灰石和粘土的主要成分中,属于氧化物的有。
(4)
由图1可知,相同条件下,转桶材料为(填 “不锈钢”或“铝”)时制冰量较大;图3是铝原子结构示意图,由图可知,在化学反应中,铝原子容易电子(填“得到”或“失去”)。
(5)
根据图2可推断“阿粒混凝上的抗冻性优于普通混凝土”,依据是。
答案: 【1】汽化吸热【2】物理变化
【1】低的“二氧化碳”排放
【1】SiO2(或Al2O3)
【1】铝【2】失去
【1】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普通混凝土的强度损失率高于陶粒混凝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