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宇文测,字澄镜,太祖之族子也。高祖中山、曾祖豆颓、祖骐驎、父永,仕魏,位并显达。 测性沉密,少笃学,每旬月不窥户牖。起家奉朝请、殿中侍御史,累迁司徒右长史、安东将军。尚宣武女阳平公主,拜驸马都尉。及魏孝武疑齐神武有异图,诏测诣太祖言,令密为之备。太祖见之甚欢。使还,封广川县伯,邑五百户。寻从孝武西迁,进爵为公。 太祖为丞相,以测为右长史,军国政事,多委任之。又令测详定宗室昭穆远近,附于属籍。除通直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大统四年,拜侍中、长史。六年,坐事免。寻除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行汾州事。测政存简惠,颇得民和。地接东魏,数相钞窃,或有获其为寇者,多缚送之。测皆命解缚,置之宾馆,然后引与相见,如客礼焉。仍设酒肴宴劳,放还其国,并给粮饩,卫送出境。自是东魏人大惭,乃不为寇。汾、晋之间,各安其业。两界之民,遂通庆吊,不复为仇雠矣。时论称之,方于羊叔子。或有告测与外境交通,怀贰心者。太祖怒曰:“测为我安边,吾知其无贰志,何为间我骨肉,生此贝锦!”乃命斩之。仍许测以便宜从事。 八年,加金紫光禄大夫,转行绥州事。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乃于要路数百处并多积柴,仍远斥候,知其动静。是年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寇,去界数十里。测命积柴之处,一时纵火。突厥谓有大军至,惧而遁走,自相蹂践,委弃杂畜及辎重不可胜数。测徐率所部收之,分给百姓。自是突厥不敢复至。测因请置戍兵以备之。十年,征拜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卒于位,时年五十八。太祖伤悼,亲临恸焉。仍令水池公护监护丧事。赠本官,谥曰靖。 测性仁恕,好施与,衣食之外,家无蓄积。在洛阳之日,曾被窃盗,所失物,即其妻阳平公主之衣服也。州县擒盗,并物俱获。测恐此盗坐之以死,乃不认焉。遂遇赦得免。盗既感恩,因请为测左右。及测从魏孝武西迁,事极狼狈,此人亦从测入关,竟无异志。子该嗣。历官内外,位至上开府仪同三司、临淄县公。测弟深。 史臣曰:宇文测昆季,政绩谋猷,咸有可述,其当时之良臣欤。 1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B.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C.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D.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驸马都尉,官职名,掌管副车之马。我国东汉以后称帝王女婿为“驸马”,即因驸马都尉而得名。 B.除、拜、加、转,表示古代官吏的授职或调动的情况;伯、公,指的是爵位,从等级看,公高于伯。 C.突厥,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也是世界历史上古老的民族之一。 D.谥,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身份的人死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而给予的称号,叫谥号,即用一两个带歌颂褒扬性质的字对死者一生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测出身官宦,家世显赫。从高祖宇文中山到父亲宇文永,都任职北魏,地位显达;他本人是皇族子孙、宣武女婿,一生任职众多;弟弟宇文深,一代良臣;儿子宇文该继承爵禄,历任官职,地位尊崇。 B.宇文测性格沉稳,施政仁厚。他年少读书时,常常十天整月地目不窥园;在汾州任职时,对前来侵掠的东魏人,他像对待客人一样以礼相待,使东魏人大受感动,从此以后两界百姓,安居乐业。 C.宇文测戍边有方,足智多谋。在绥州时,面对突厥的入侵,他命令事先在重要道路上堆积柴草的地方同时点火,使敌人误以为大军到来而溃逃,己方收获无数。此后,他请求朝廷加强防备。 D.宇文测为人宽厚,颇得人心。在洛阳的时候,他宽容了偷他妻子衣服的盗贼,使这个盗贼受到感化,在西迁入关,事情极其窘迫的情况下,这个盗贼伴随在他身边,一直忠心耿耿。 1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测为我安边,吾知其无贰志,何为间我骨肉,生此贝锦! (2)测恐此盗坐之以死,乃不认焉。遂遇赦得免。盗既感恩,因请为测左右。 答案:15.C 16.D 17.B 18. (1)宇文测替我安定(安抚)边疆,我知道他没有二心,为什么要离间我们骨肉,编造这等谗言(坏话)! (2)文测担心盗贼因此被处死,就(竟然)不认赃物。盗贼于是遇赦得以免罪。这个盗贼感激大恩,于是请求当宇文测的随从。 【解析】 试题分析: 15.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这段话断句可先从容易的地方段,人名官名不能分开:“突厥”“每岁”“先是”“居民” “城堡”不能分开,再结合这句话前后词语可断为:每岁河冰合后/突厥即来寇掠/先是/常预遣居民入城堡以避之/测至/皆令安堵如旧。 【考点定位】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 、依总分 、据修辞 、对称 、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 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 “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人名官名不能分开:“突厥”“每岁”“先是”“居民”“城堡”不能分开,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 16.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D项中谥号不全是带歌颂褒扬性质。 【考点定位】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名师点睛】谥号,分为官谥,和私谥。为东亚(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此外,受中华文化影响的一些邻近国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个东亚古代国家都用谥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岳武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后期,赐谥权高度集中于皇帝手中,要取决于"圣裁"。帝王的谥号一般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臣下的谥号则由朝廷赐予。平时需要积累。 17.题干中问“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这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这类题目多是对文中原句进行很小的改动,往往是学生容易理解错的地方,最好的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带入到文中一一对比。B项中“对前来侵掠的东魏人”错,是“对前来侵掠而被抓获的东魏人”。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B项中“对前来侵掠的东魏人”错,是“对前来侵掠而被抓获的东魏人”。 18.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固定人名保留“宇文测”,安——安定,贰志——二心,何为——为什么,间——离间,贝锦——谗言。(2)恐——担心,坐——判处,乃——竟然,左右——随从。 【考点定位】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安”“何为”“恐”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参考译文】 宇文测,字澄镜,是太祖的同族子孙。宇文测的高祖宇文中山、曾祖宇文豆秃、祖父宇文麒麟、父亲宇文永,在北魏做官,地位都很显贵。 宇文测性情深沉严谨,年少好学,常常十天整月不看窗外。从家中被征召出来,任奉朝请、殿中侍御史的职位,多次提升担任司徒右长史、安东将军。娶宣武帝的女儿阳平公主为妻,官拜驸马都尉。等到魏孝武帝疑心齐神武帝有谋反的意图,孝武帝便下诏派宇文测赶去报告太祖,命令太祖秘密作好准备。太祖见到宇文测非常高兴。出使回来,宇文测被封为广川县伯,食邑五百户。不久,跟从孝武帝西入长安,晋升为公爵。 太祖做丞相的时候,把宇文测任命为右长史,军国政事,大多委托让他处理。又命令宇文测详细确定宗室的辈次排列亲疏远近,附于家族册籍。授予宇文测通直散骑常侍、黄门侍郎。大统四年,授予宇文测侍中、长史等职。六年,因为犯事被免职。不久又被任命为使持节、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大都督、行汾州事务。宇文测为政简要而存仁惠,使得百姓欢心。州境与东魏接壤,东魏人屡次来掠夺盗窃。有时候抓获东魏来侵略的人,大多绑送给宇文测。宇文测都命令解开绑缚,安置他们在宾馆里,然后接见他们,像对待宾客一样礼待他们。并设酒宴慰问,放他们回国,并发给粮食,护送他们出境。从此东魏人大感惭愧,于是不再来侵扰。汾州、晋州之间,各自安于其业。边界两边的百姓,互相参加婚丧之礼,不再成为仇敌。当时的舆论称颂他,把他比为羊叔子。有人告发宇文测与东魏勾结,怀有二心。太祖发怒道:“宇文测替我安定边境,我知道他没有二心,为什么离间我们骨肉,编造这些谗言!”于是命令将进谗言的人斩了。仍然允许宇文测根据情况,自行处理边境事务。 八年,朝廷加授宇文测为金紫光禄大夫,调他执掌绥州事务。每年河水结冰合成一片后,突厥就入侵抢掠,此前官府常常预先让居民迁入城堡以躲避突厥人。宇文测来到以后,都命令百姓像以前一样安居。于是在要道数百处堆积大量柴草,派出巡逻兵到远处巡查,了解突厥人的动静。这一年十二月,突厥从连谷入侵,离边界还有几十里。宇文测命令堆积柴草的地方,同时点火。突厥人以为有大军到了,惊惧而逃,自相践踏,丢弃的各种牲畜及军用物资不可胜数。宇文测不慌不忙地率领部下收拾突厥弃下的财物,分给百姓。从此突厥人不敢再来入侵。宇文测于是请求朝廷设置守卫的士兵用以防备突厥人。十年,朝廷征召宇文测回朝廷用他为太子少保。十二年十月,宇文测死于他所任的职位上,时年五十八岁。太祖伤心悼念,亲临现场,为他痛哭。又令水池公宇文护监理丧事。追赠本来的官职,谥号为“靖”。 宇文测性情仁爱宽容,喜欢施舍财物周济别人,衣物食品之外,家中没有积蓄。在洛阳的时候,他家中曾被人盗窃,所失去的物品,就是他妻子阳平公主的衣服。州县官府捉住盗贼,连同赃物一并起获。宇文测担心盗贼因罪被处死,就(竟然)不认赃物。盗贼后来遇赦得以免罪。盗贼感激他,就请求当宇文测的随从。等到宇文测跟从孝武帝西迁,事情极其窘迫,这个人也跟随宇文测入关,始终毫无二心。宇文测的儿子宇文该继承爵禄,他先后在朝廷内外做官,官位达到上开府仪同三司、临淄县公。宇文测的弟弟是宇文深。 史臣说:宇文测兄弟,政绩和谋略,都有可以称道的,大概可算是当时的良臣吧。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