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文化史》(冯天瑜等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巨变和经济大发展表现为“以民本思潮和专制主义为两翼的百家争鸣和私学文化”;秦汉以后,因国家统一,政治稳定,生产发展,各民族融合的加强以及对外交往的扩大,使文化也定型为“以儒学为正宗,兼纳百家,融汇释道的帝国文化”;而“在商品经济有较充分发育的基础上得以繁衍的市民文化,在清中叶以前的整个中国社会都相当幼弱”。 材料二  ……真要学美国人的作法,那就学学人家开放的心胸,不要守着自己家里的几个古董,把喜欢外来文化的人都斥为崇洋媚外、食洋不化。在美国,如果一个学者着迷于中国文化,并大肆鼓吹中国文化高于美国文化,他往往受到非常大的尊重。这不是因为别人同意他的观点,而是人家珍惜对外来文化的热情和研究。在中国,谁要说美国文化高于中国文化,你看看会引来多少唾骂?……所谓“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薛涌《美国有国学吗?》 回答: (1)材料一中“私学文化”的兴起与孔子哪一教育主张有关?又与其什么思想相矛盾?谈谈你对孔子的思想有何看法? (2)假如你生活在宋代,你接触到的“市民文化”可能有哪些?“帝国文化’’的“定型”与“市民文化"的“幼弱”有何共同原因?   (3)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就中国举一例说明“崇洋媚外”“往往是盛世之兆”。 (4)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文化的发展? 答案:(1)有教无类;贵贱有序。孔子的主张既有进步性又有保守性。 (2)宋词、话本、南戏、风俗画、四大家书法。 专制主义的强化;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思想控制的加强。 (3)美国承认、尊重外来文化;中国对外来文化存有排斥心理。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增强了综合国力。(答大唐盛世亦可) (4)政治、经济的的发展推动文化的发展,先进的文化可推动社会的进步;文化是在借鉴、融合中不断发展的;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性。 解析: 第(1)问孔子最早在中国兴办私学,体现了其“有教无类”的办学原则,与孔子思想中的保守部分相矛盾;第(2)问第一层次考查的是宋代的文学艺术,分析原因时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入手;第(3)问考查的是中美两国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依据材料即可说明;举例说明中可举古今实例,如唐朝时期开明开放的对外政策、如十三届三中全会后的改革开放等;第(4)问比较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但要注意与“文化”的联系。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