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父亲的手拿责任,母亲的手送呵护,老师的手指方向,同学的手牵友谊,朋友的手握真情……伸出手是温暖的服务,摊开手是放飞的想象,张大手是创造的力量,捧起手是收获的希望……手,多少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与它有关;手,多少启迪心智的情和理由它生发。 要求:请根据以上提示,以“手”为话题,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答案:爸爸的手 人们常言道“父爱如山,稳重深沉;母爱如水,温柔细腻。”可是我想说,我的爸爸对我的爱,不仅深沉,而且细腻,最重要的是他懂我的心。 年轻时的爸爸。我是惧怕的。那时我还小,总犯错误,所以爸爸总会抡起他那宽大而又有力的手掌打在我的背上,而且每次我都会痛得哇哇大哭。甚至有的时候他的火气更大,会直接揪起我的衣服,把我摔到床上。 我怕爸爸,怕他的手掌。在我童年的印象中,爸爸很少笑,由于家庭的重担,由于奶奶的病。我从不敢正视爸爸的眼睛,更难忘他那手掌打在我脊背上的闷响,和那灼热的红红的手印。 上了小学后,爸爸依旧不改那令人望而生畏的面孔,可令我诧异的是,爸爸竟找我谈话,“你已经长大了,以后我不会再打你了。”只有短短的一句话。我听了后的第一种反应当然是欣喜:爸爸终于不会再用那粗糙而有力的大手打在我的脊背上了,我不用再害怕爸爸了!可是时间久了,长期感受不到那大手的我的心中又升起了一点点的忧伤,这是怎么了呢? 那是一个没有月亮的寂静的夜晚,爸爸妈妈都早已进入了梦乡,时而有一声犬吠和蛙鸣。我口渴难耐,起了床去找水喝。黑暗中,我摸索着。“啪!”盛满了水的杯子掉到地上摔碎了,紧接着就听见爸爸下床开灯的声音,妈妈也闻声赶来。我被吓的愣住了,直到爸爸用手把我和妈妈推开,亲自用手去捡那破碎的玻璃,我的眼泪掉了下来。 妈妈在一旁关切的询问我有没有受伤,还边给我倒水喝。我被吓得不敢动,爸爸以为我受了伤,一把抓住我的手,反反复复地看。我看见,爸爸那眼神中充满了急切,那面容上写满了担忧。这是爸爸第一次主动握住我的手,第一次如此细致的关心我,第一次被我发现他温柔的一面。那双大手依然有力,依然温暖,却更加粗糙了;那原本锐利的眼神,也被生活的激流冲击得圆滑,充满了水一样的柔情。 我不禁握住爸爸那双手。我依旧不敢正视他的眼睛,可我感到他笑了,因为他把我搂进了怀里。我闻到了温暖的味道,那味道不同于香水的温柔香,也不像草木那样呆板的气,那是属于爸爸的对我无私、伟大的爱的味道。 今天依旧没有月亮,可是,爸爸站在了我的身边,陪我看那和往常一样美的天空。 【解析】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意“手”为话题的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可根据材料的提示及关键词构思立意。例如,父亲的手:责任,可联想到父爱;母亲的手:呵护,可联想到母爱等;老师的手:引领,可联想到智慧等;同学的手:友谊,可联想到帮助等;朋友的手:扶持,可联想到安慰等。伸出手去服务:可从关注的是责任感与同情心角度立意;摊开手去放飞:可从梦想和勇气的角度立意;张大手去创造,可从智慧和创造力的角度立意;捧起手去收获:可从耕种与精心呵护角度立意。写作时,可根据对“手”的理解,任选一个关于“手”的话题写作。要注意拟写一个出彩的题目。 【考点定位】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 E。 【易错警示】对于这道以“手”为话题的材料作文题,虽然在写作内容和选材以及文体要求等方面都不限制,但是在写作要求上,却一改往日的写作思路,要求以“手”为话题来写作,审题时,不要把材料作文的材料,当作话题作文的材料。不要把材料作文的材料,看作命题作文的提示。材料作文的材料是命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往往很具体,有完整意思,命题从材料中来,作文内容又离不开材料。而命题作文有时附有的提示,一般来说,或说明或阐述,并不含有具体内容。对于所给材料,必须抓准材料之间的联系点或对比点,不能只看一则材料而不及其余。首先要透视文题的字面意义,即显性要求;然后再深入把握其内在的关系,即隐性要求。对显性要求要全面、完整地理解文字材料的内容;对隐性要求要明了文字材料的情感意向,即材料所指的人或事、现象或问题所表现出来的肯定或否定的态度。例如本次作文,不要认为“手”就是题目,它只是一个话题,可以根据材料提示,从不同角度的手拓展延伸开去来构思立意。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