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Ⅰ图示铜污染对形态、解剖和生理特征上相似的甲乙两种水蚤的影响。图a和b中虚线左侧曲线表示它们在含铜浓度分别为10ug/L及30ug/L的培养液中数量变化情况,虚线右侧曲线表示它们在无铜的适宜培养液中的数量变化情况。 (1)甲乙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是               (2)图a显示的结果表明,第21天与第5天相比,甲与乙的          发生了改变。 (3)比较a、 b两图,还能得出哪些结论是①                、②                。 Ⅱ科学家曾对一个由植物、田鼠和鼬三个环节组成的食物链进行了能流分析,得到下表相关数据。NP(净同化量)=GP(总同化量)-R(呼吸量)。 食物链环节 Ⅰ Ⅱ Ⅲ GP和NP GP=55.6×102 NP=1.3×102 GP=176×103 NP=6×103 GP=59.3×106 NP=49.5×106 NP/GP 0.02 0.03 0.85 R 54.3×102 170×103 8.8×106 未利用 —— 62.8% 99.7% 答案:Ⅰ(8分) (1)竞争 (2分) (2)优势(地位)(2分) (3)①在有污染的情况下,乙优势明显,在无污染的情况下,甲优势明显;  ②在铜污染程度加大的情况下乙的优势更明显; ③环境改变可导致竞争关系发生改变(逆转)。    (答对两点得4分) Ⅱ(10分)(每空2分) (1)田鼠(或初级消费者)  维持正常生命活动和体温 (2)呼吸所消耗的能量不同(田鼠呼吸强度相对较高,植物呼吸的强度相对较低)(2分) (3)0.3%     Ⅲ未被Ⅱ利用的能量多 解析: Ⅰ(1)从图a中可以看出甲乙两种水蚤在铜污染或无铜污染中都存在优势物种,故它们的关系为竞争关系。 (2)第21天时甲水蚤比乙水蚤数量多,第5天时乙水蚤比甲水蚤数量多,即在不同的时刻优势物种不同。 (3)比较a、b虚线左侧,可以发现当铜污染程度加大时,乙的优势更明显;比较a、b全图,可以发现,有污染时,乙优势明显,无污染时,甲优势明显,同时能说明,环境变化导致优势物种发生改变。 Ⅱ(1)植物→田鼠→鼬,总同化能量沿食物链逐级递减,Ⅱ的总同化能量处于第二位,代表田鼠,呼吸产生的能量一部分用于合成ATP(用于维持各项生命活动),一部分以热能形成散失(用于维持体温)。 (2)净同化量与总同化量的比值不同,反映了呼吸量与总同化量的不同。 (3)能量传递效率=第二营养级的总同化量/第一营养级的总同化量。比值偏小,原因是第二营养级获得的能量偏少。
生物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