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009年1月徐州市高三质检24题)【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百日维新”虽然失败了,但它毕竟触动了传统的中国政治体制,为现代国家的建立作出了有益的尝试。以后发生的历次革命运动,从现代化的进程看,都与戊戌变法有着历史的连续性。也正因为如此,史学界才会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起点。 材料二  康有为……不但没有时时提醒光绪帝注意争取太后的支持,反倒时时鼓励光绪帝学习俄国彼得大帝“乾纲独断”,这就远离了当时的政治现实。更为严重的是,……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派和光绪,从和平变法开始,却逐步走向武装政变之路,铤而走险,最后归于失败也就无可避免了。…… 一项改革措施的出台,从理论上说将会有利于社会进步,但也必然会损害一部分人的利益,这就要求改革者不能没有周全的设计。戊戌维新时期,康有为、光绪对此几乎是全然不顾,因此很多改革措施都遭到强力反对,反对者并非都是上层的顽固分子,也有中下层官员、士子和民众。 材料三  关于戊戌变法的研究,所依据的材料主要是运动过后不久出现的梁启超的《戊戌政变记》,和康有为后来的陈述如《康南海自编年谱》,由于作者就是当事者,所以很难作为信史。但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强化了康梁系话语,而来自清政府方面的解释几乎一直没有看到。 ——以上材料均选自《回顾戊戌 重温历史》《光明日报》2008-12-07 请回答: (1)材料一把戊戌变法视作近代中国现代化进程起点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观因素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3)据材料三,说明文中提到的两部文献在研究戊戌变法运动史中的缺陷。由此,你认为史学研究应注意什么问题? 答案:(1)触动传统中国政治体制,影响其后历次革命运动。(2分) (2)缺乏斗争策略(或缺乏政治斗争经验);紧急关头铤而走险,企图武装政变;对改革缺乏周全设计。(任意两点2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2分) (3)是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加进主观色彩(偏见),影响历史真实。(2分)重视史料的甄别、辨伪、互证;关注、收集正反两方面的史料。(2分) 解析: 本题题目灵巧,难度适中,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尤其是第(3)问灵活地体现了知识与能力的结合,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
历史 试题推荐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