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黄冈之地多竹,大者如椽。竹工破之,刳(kū)去其节,用代陶瓦,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子城西北隅,雉堞(dié)圮毁,蓁莽芜秽,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远吞山光,平挹江濑,幽阒(qù)寥敻(xiòng),不可具状。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助也。        公退之暇,披鹤氅衣,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但见风帆、沙 鸟、烟云、竹树而已。待其酒力醒,茶烟歇,送夕阳,迎素月,亦谪居之胜概也。        彼齐云、落星,高则高矣;井干、丽谯,华则华矣,止于贮妓女,藏歌舞,非骚人之事,吾所不取。        吾闻竹工云:竹之为瓦,仅支十稔;若重覆之,得二十稔。 忆吾以至道乙未岁,自翰林出滁上。丙申,移广陵。丁酉,入西掖。戊戌岁除日, 有齐安之命。己亥闰三月到郡。四年之间,奔走不暇,未知明年又在何处,岂惧竹楼之易朽乎!幸后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选自《黄冈竹楼记》,[北宋]王禹偁 (二)        明日,履及于亭之乐南隅,见丛竹于斯,枝叶殄瘁,无声无色。询于关氏之老,则曰:此相国之手植者。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由是筐篚(fě)者斩焉,彗帚者刈焉,刑余之材,长无寻焉,数无百焉。又有凡草木杂生其中,菶(běng)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居易惜其尝经长者之手,而见贱俗人之目,剪弃若是,本性犹存。乃芟(shān)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不终日而毕。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依依然,欣欣然,若有情于感遇也。        嗟乎!竹植物也,于人何有哉?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封植之,况其真贤者乎?然则竹之于草木,犹贤之于众庶。鸣呼!竹不能自异,唯人异之。贤不能自异,唯用贤者异之。故作《养竹记》,书于亭之壁,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云。 ——选自《养竹记》,[唐]白居易        【注】①投壶:古代一种游戏,向壶中投矢,按投中次数定胜负。②齐云、落星、井干、丽谯:古代四座著名的高楼。③至道:宋太宗年号。④西掖:中书省。⑤齐安:黄冈旧称。⑥寻:古代八尺一寻。⑦捐馆:离开居住地。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            第:但,只        B.亦谪居之胜概                                     胜:美好的        C.自相国捐馆,他人假居                      假:假装,佯装。        D.履及于亭之东南隅                             履:行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由是筐篚者斩焉                                 菶茸荟郁,有无竹之心焉        B.止于贮妓女、藏歌舞                          询于关氏之老,则曰        C.吾以至道乙未岁                                 以其有似于贤而人爱惜之        D.岂惧竹楼之易朽乎                             犹贤之于众庶 3.下列各组句子中,都能反映作者愉快心境的一组是                                            (    )        ①因作小楼二间,与月波楼通                  ②远吞山光,平挹江濑        ③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              ④乃芟蘙荟,除粪壤,疏其间,封其下        ⑤于是日出有清阴,风来有清声              ⑥以贻其后之居斯者,亦欲以闻于今之用贤者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③④⑤               D.④⑤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文生动描写黄冈竹楼,是为了渲染潇洒淡泊的生活情趣、豁达豪迈的情怀;白文则通过记叙对已故关相国私第园中竹丛的栽培,体现出作者的怜竹之心爱竹之情。        B.王文引历史上四座名高楼与竹楼作比,表达作者甘愿清苦、不慕荣华的高尚情怀;而白文中竹子被作者培植前后的对比,则表明爱护与否,确是竹子能否生机盎然的关键。        C.两文皆是借题发挥,借景而抒情,托物而寄意,绘竹楼、叙培竹只是兴起,议论才是目的,都在最后一段水到渠成地揭出文章的主旨。        D.王文多用整句着力渲染,寓情于景,特别是对于竹楼各种声响的生动描绘,更是极富诗意;白文多用散句,借物喻理,显得潇洒自如,体现出意境清隽的散文之美。 5.断句和翻译    (1)请用“/”为上面文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夏 宜 急 雨 有 瀑 布 声 冬 宜 密 雪 有 碎 玉 声 宜 鼓 琴 琴 调 和 畅 宜 咏 诗 诗 韵 清 绝 宜 围 棋 子 声 丁 丁 然 宜 投 壶 矢 声 铮 铮 然 皆 竹 楼 之 所 助 也。    (2)翻译文段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比屋皆然,以其价廉而工省也。 ②幸后之人与我同志,嗣而葺之,庶斯楼之不朽也! 答案: 1.C(借,借用。) 2.D(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性。A、焉:代词,“它们”,指竹子;句末语气词,不译。B、于:介词,表范畴,“在,到”;介词,表对象,“向”。C、以:介词,“在……时候”;介词,“凭借”。) 3.B(①记叙楼修于何处;④重新培植竹子的过程;⑤表达作者写此文的目的和期待) 4.A(王文不宜以“豪迈”形容,且同时也包含了仕途失意的情怀;白文主旨不在于爱竹、怜竹,而是强调培育人才和选贤任能的重要性,希望在上位之人能善用人才。) 5.(1)夏宜急雨/有瀑布声/冬宜密雪/有碎玉声/宜鼓琴/琴调和畅/宜咏诗/诗韵清绝/宜围棋/子 声丁丁然/宜投壶/矢声铮铮然/皆竹楼之所助也。    (2)①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钱便宜而且省工。         ②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葺竹楼,(这样)这竹楼就差不多能不朽烂了。 【参考译文】                                          (一) 黄冈地方盛产竹子,大的粗如椽子,竹匠剖开它,削去竹节,用来代替陶瓦,家家房屋都是这样,因为竹瓦价格便宜而且又省工。 子城的西北角上,矮墙毁坏,长着茂密的野草,一片荒秽,我因而就地建造小竹楼两间,与月波楼相接连。(登上竹楼,)远眺可以尽览山色,平视可以将江滩、碧波尽收眼底。那清幽静谧、辽阔绵远的景象,实在无法一一描述出来。夏天适宜急雨,(人在楼中)如闻瀑布声;冬天相宜大雪,好像碎琼乱玉的敲击声;这里适宜弹琴,琴声清虚和畅;这里适宜吟诗,诗的韵味清雅绝妙;这里适宜下棋,棋子声丁丁动听,这里适宜投壶,箭声铮铮悦耳。这些都是竹楼所促成的。 公务办完后的空闲时间,我披着鹤氅,戴着华阳巾,手执一卷《周易》,焚香默坐于楼中,能排除世俗杂念。(这时)江山形胜之外,但见轻风扬帆,沙上禽鸟,云烟竹树一片而已。等到酒醒之后,茶炉的烟火已经熄灭,送走落日,迎来皓月,此亦是谪居生活中的一大乐事。 那齐云、落星两楼,高是算高的了;井干、丽谯两楼,华丽也算是非常华丽了,可惜只是用来蓄养妓女,安顿歌儿舞女,那就不是风雅之士的所作所为了,我是不赞成的。 我听竹匠说:“竹制的瓦只能用十年,如果铺两层,能用二十年。”唉,我在至道元年间的乙未年,由翰林学士被贬到滁州,(次年)丙申年调到扬州,(第三年)丁酉年重返中书省,(第四年)戊戌年除夕又接到贬往齐安的调令,(今年)己亥年闰三月来到齐安郡。四年当中,四处奔波,未有闲暇,不知道明年又在何处,我难道还怕竹楼容易败坏吗?希望以后来黄州的人与我志趣相同,(继续修茸竹楼)继我爱楼之意而常常修缮它,那么这座竹楼就不会朽烂了! (二) 第二天,走到亭东面靠南方的一个角落,在那里看到了一丛竹林,枝叶受到损坏,显得没有姿态。向一位姓关的老人询问这是为什么,他说:这竹是相国亲手栽的。后来,关相国离开了相国府,别的人借住在里面,从此做竹筐的人去砍它(用来做竹筐),做扫帚的人去割它(用来做扫帚),砍掉之后乘下的竹子,高不足一寻(古代八尺为一寻),数目不过一百。再加上杂草杂树长在竹林里,茂盛的杂树和纤细的杂草长在一起,再也没有竹子的样子了。我痛惜这些竹子曾经为长者亲手所植,却被俗人看低,被砍伐弃置成这个样子,但竹的本性还在。于是砍掉杂树割掉杂草,清除其中的脏物,给过密的地方增大空隙,给它们的根部培上土,不到一天就完成了这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太阳出来的时候有清凉的竹荫,风吹过来的时候有清越的声音。竹影随风摇摆,显出很高兴的样子,好像是对它们的际遇有所感激。 啊!竹子是植物(尚且如此),对于人会怎么样呢?凭着它有同贤者相似的地方如果有人能爱惜它们,给它们培好土好好种植它们(都会如此),更何况真正的贤者呢?既然这样那么竹子同草木相比,就同贤者和一般人相比是一样的。啊!竹子不能自己使自己与其它草木不同,只有人能使之与一般草木不一样。贤者也不能自己使自己与一般人不同,只有任用贤者的人才能使他们与一般人不一样。所以写下这篇《养竹记》,写在亭子的墙上,以留待日后居于这里的人看,也希望统治者(用贤者)能看到这篇文章。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