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阅江楼记 宋 濂 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 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思。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上下,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①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捋桑行馌②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 )民,益思有( )安( )。触类而思,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③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④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⑤。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注】 ①覃(tán):延伸。 ②馌(yè):给在田间劳作的农夫送饭。 ③旋踵:脚后跟转一转,瞬息间。 ④逢掖:逢,大;古代读书人穿的袖子宽大的衣服。 ⑤勒诸贞珉:勒,刻;诸,之于;贞珉, 碑石。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逮我皇帝 逮:至 B.番舶接迹而来庭 庭:庭院、院子 C.往往倚之为天堑 堑:壕沟 D.皆略而不陈,惧亵也 亵:轻慢、不庄重 13.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A.之 则 焉 B.于 以 乎 C.于 则 也 D.之 以 之 1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 A.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 B.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 C.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 D.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段写到皇帝在登楼时的种种“遐思”,表面上似在赞扬“一统之君”,实际上是在讽刺皇帝不关心国事民疾,只为观赏胜景而登临,表达了作者深深的忧思。 B.全文从山川王气写起,以偏于一隅的南朝相比,说明只有雄伟霸业的大明王朝才显金陵君王霸气,歌颂了朱元璋开国定鼎之功,也奠定了文章的豪纵宏博之气。 C.作者以前朝临春、结绮、齐云、落星等华丽、高峻的供统治者享乐的楼阁,灰飞烟灭于历史的尘烟之中这样国亡楼毁的历史教训,巧妙地达到了“以史为鉴”的目的。 D.文章省略了一些风光景物的描写,主要叙写明太祖建阅江楼的旨意,即励精图治,是为了歌颂明太祖一统江山的宏伟业绩和贤明圣德,这是文章应制的性质所决定的。 16.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4分) (2)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3分) (3)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内外之所及也。(3分)
答案:12.B 13.D 14.B 15.A 16.(1)(4分)即使一次娱乐、一次巡游,也想到可以被天下后世效法。 (2)(3分)这难道不是天地神灵有意安排,用来等待那一统天下的君王,从而展现出千秋万代的奇伟壮观的景色吗? (3)(3分)这是我用恩德安抚、凭威力降服,恩泽传布到国内外才达到的。 【解析】 12. 试题分析:本题需要考生对句中加点词解释的正误进行判断,判断的关键是,所解释的含义是否与句子语境一致,或是否为句子中的本来含义。文言实词可以运用代入法、课内迁移法、成语迁移法,利用上下文来推敲词义。B项,“番舶接迹而来庭”中的“庭”如解释为“庭院、院子”就与上下文的语境不合,应解释为“朝觐,朝贡”。联系后文“蛮琛联肩而入贡”对应位置的“贡”就容易推断了。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 试题分析:解答此类题的方法:1.词性分析法。从词性的角度看,许多虚词是兼职的,即在不同的句子中有不同的词性,如“之”有代词、助词、动词三种词性。通过分析词性,以理解其意义和用法。2.位置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3.标志识别法。有些虚词是构成特殊文言句式的标志词,如能掌握课文或成语中出现过的一些特殊文言句式中的标志性虚词,就能帮助我们理解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4.温故求新法。我们应尽量回顾过去学过的有关虚词的例句及有关知识,将这些例句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比较,从而快速高效地理解句中虚词的用法。“万方( )民,益思有( )安( )”,第一处“万方”是修饰语,“民”是中心词,此处需要一个结构助词连接,只有“之”可以,此处解释为“的”;第二处需要一个目的连词,故选用“以”,解释为“来、用来”;第三处需要一个代词做宾语,故选用“之”。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首先浏览句子所在的语段,把握语境;然后品读所给句子,寻找断句的标志。“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断句的标志有:固定短语“然则”,句末语气词“矣”。 考点:理解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内容归纳概括题。其做法是,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子,并将选项与之比较,常有以下几个误区:张冠李戴、时间地点错位、曲解实虚词等等。文章确实是赞扬“一统之君”,当然也有弦外之音,即为皇帝敲响警钟,暗寓皇帝要处处关心国事民疾,而不应只为观赏胜景而登临。文章暗寓箴规讽谏之意,但不是讽刺,是一篇颇有分寸的得体的应制之作。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6. 试题分析:文言文翻译讲究“信”、“达”、“雅”,“信”为翻译要准确,“达”意为翻译要通顺,“雅”意为要有文采,三者结合,才能很好地翻译句子。具体操作时,一定要抓住句中的关键实词,比较灵活的运用好虚词,注意文言句式、古今异义、偏义复词等,联系前后文,不能断章取义,更不能望文生义,这样才能准确翻译。第一句,“虽”,即使;“豫”,娱乐;“为”表被动,“被”;“法”,效法。第二句,“以”表目的,来;“俟”,等待;“开”,展现;“伟观”,奇伟的景象。第三句,“此……也”,判断句式;“绥”,安抚;“所及”,所达到的。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金陵是帝王居住的城邑。从六朝以至南唐,全都是偏安一方,无法与当地山川所呈现的王气相适应。直到当今皇上,建国定都在此,才足以与之相当。从此声威教化所及,不因地分南北而有所阻隔;涵养精神和穆而清明,几乎与天道融为一体。即使一次娱乐、一次巡游,也想到可以被天下后世效法。京城的西北方有座狮子山,是从卢龙山蜿蜒伸展而来。长江有如一线长虹,盘绕着流过山脚下。皇上因为这地方形势雄伟壮观,下诏在山顶上建楼,与百姓同享游览观景之乐,于是赐给它美妙的名字叫“阅江”。 登上楼极目四望,万千景色次第罗列,千年的大地秘藏,似乎顷刻显露无遗。这难道不是天地神灵有意安排,用来等待那一统天下的君王,从而展现出千秋万代的奇伟壮观的景色吗?每当风和日暖的时候,皇上的车驾降临,登上山巅,倚着栏杆远眺,必定神情悠悠而启动遐想。看见长江汉江的流水滔滔东去,诸侯赴京朝见天子,高深的城池,严密固防的关隘,必定说:“这是我栉风沐雨,战胜强敌、攻城取地所获得的啊。”广阔的中华大地,更感到想要怎样来保全它。看见波涛的浩荡起伏,帆船的上下颠簸,外国船只连续前来朝见,四方珍宝争相进贡奉献,必定说:“这是我用恩德安抚、凭威力降服,恩泽传布到国内外才达到的。”(因而想到)四方的边境这样遥远,更感到要想办法来怀柔抚慰他们。看见大江两岸之间、四郊田野之上,耕夫有烈日烘烤皮肤、寒气冻裂脚趾的烦劳,农女有采桑送饭的辛勤,必定说:“这是我拯救于水火之中,而安置于床席之上的人啊。”对于天下的黎民,更想到要让他们安居乐业。由看到这类现象而触发的感慨推及起来,真是不胜枚举。我知道这座楼的兴建,是皇上用来舒展自己的怀抱,凭借着景物而触发感慨,无不寄寓着他志在治理天下的思绪,何止是仅仅观赏长江的风景呢? 那临春阁、结绮阁,不是不华美啊;齐云楼、落星楼,不是不高大啊。但无非是因为演奏了淫荡的歌曲而感到快乐,或藏匿着燕赵的美女以供寻欢。但转瞬之间便与无穷的感慨联结在一起了,我真不知怎样来解释它啊。虽然这样,长江发源于岷山,曲折蜿蜒地流经七千余里才向东入海,白波汹涌、碧浪翻腾,六朝之时,往往将它倚为天然险阻。如今已是南北一家,于是视长江为平安河流,不再用于战争了。然而,这到底是谁的力量呢?读书人有登上此楼观看此江的,应当想到皇上的恩德有如苍天,浩浩荡荡难以形容它的广阔,简直与大禹凿山疏水拯救万民的功绩同样地无边无际。忠君报国的心情,难道还有不油然而生的吗? 我没有才能,奉皇上旨意撰写这篇记文,于是准备将心中替皇上考虑到的昼夜辛劳操持国事最急切之处,铭刻于碑石。至于其它留连光景的言辞,一概略而不言,惟恐有所轻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