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限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
通用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法
科学
信息
史社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法
科学
知识点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年级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一
初二
初三
高一
高二
高三
试卷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七年级
八年级
九年级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政治
地理
信息技术
通用技术
初中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地理
道德与法治
科学
信息技术
历史与社会
小学
语文
数学
英语
道德与法治
科学
其他
知识点
在线试卷
下载试卷
首页
高中
历史
题目
有人问程颐“寡妇贫苦无依,能不能再嫁”?他断然回答:“绝对不能。有些人怕冻死饿死,才用饥寒作为借口, 要知道,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下列哪位思想家的观点与其对立( ) A.顾炎武 B.李贽 C.黄宗羲 D.王夫之 答案: B
查看本题答案和解析
历史 试题推荐
历史 试卷推荐
2018年至2019年高二月考历史试卷(浙江省杭州市富阳中学)
哈尔滨市高二历史期末考试(2018年下册)在线做题
2018-2019年高一上半年期中考试历史考试完整版(吉林省汪清县第六中学)
宿迁市高三历史2019年上学期期末考试网上在线做题
2016-2017年高一后半期月考历史考题(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
北京市2018年高二历史下册期末考试同步练习
高二上册期中考试历史题带答案和解析(2018-2019年云南省石屏一中)
2020届山东省青岛市西海岸新区高三4月模拟考试历史题免费试卷
2018至2019年高二下半期期中考试历史免费试卷(陕西省榆林市第二中学)
金陵中学、海安市2019年高三历史上半期高考模拟在线免费考试
最近更新
p{font-size:10.5pt;line-height:150%;margin:0;padding:0;}td{f
如图所示,直角三角形导线框abc以速度v匀速进入匀强磁场区域,则此过程中导线框内感应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规律为下列四个图象中
下列事实不用电化学理论解释的是( )A.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装一定数量的锌块B.铝片不用特殊方法保护C.纯锌与稀硫
“时间都去哪儿了?”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心理学家、生物学家,用多个实验告诉大家:支配所有人的时间,从未有人触碰过的时间
一位同学用20N的力沿水平方向推一重为50N平放在水平面上的物体,但没能推动,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由于推
下列过程一定释放出能量的是( ) A. 原子结合成分子 B.分子拆成原子 C.化合反应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⑴ 英子,不要怕,_____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
中国“加博会”计划将于2016年元月在沈阳召开,现有10名志愿者准备参加某分会场的工作,其中男生3人,女生7人. (1)
自然选择是指()。 A.生物的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利B. 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者生存 C.生物的过渡繁殖引起生存竞争
设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为g0,地球半径为R0,人造地球卫星圆形轨道半径为R.那么,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卫星在轨
如果用32P和35S分别标记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外壳,当它侵染到细菌体内后,经多次复制,所释放出来的子代噬菌体() A
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近段时间以来,“全国最美基层公安民警”胡敏同志的先进事迹传遍大街小巷,鄂州市掀起了一股学
下列字形有两个错别字的-项是 ( ) A.妇孺皆知 判若洪沟 伶牙俐齿 B.隐约其辞 幅员辽阔 急待解决 C.乔装打扮
下列离子组能在PH=11的水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A.Cl- 、NO3- 、K+ 、Na+ B
题目:《孤独之旅》中的少年杜小康在生活的艰难和精神的孤独中锤炼了自己的身心,他被自己“长大了,坚强了”而感动。每个人在成
关于温度、内能和热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物体内能增大,一定从外界吸收热量 B.热总是从热量多的物体传给热量少的物体
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实验室收集到一桶含有 FeSO4、CuSO4的废液,他们想从中回收金属铜和硫酸亚铁晶体,设计了如下实验
阅读下面短文,根据短文内容完成表格中所缺信息,每空一词。 DearJenny, Ihoped that you ar
Mrs. Smith couldn’t find her little son, so she had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