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11分) 题大庚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①大庚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庚岭时所作。②阳月:阴历十月。③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④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岭头”。 8.“南飞雁”这一意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9.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6分)
答案:【8】①“南飞雁”的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2分) ②“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通 过对比,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忧伤和悲戚。(3分)(5分) 【9】①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江潮初落水面静寂,林间迷蒙瘴气缭绕。(2分)②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2分) ③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被流放的忧伤和思乡的愁苦。(2分)(6分) 【诗歌译文】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