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初极狭,才通人 B.未尝识书具  默而识之 C.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渔人甚异之 D.忽啼求之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3.说说对题目中“伤”的理解。 4.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5.选出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课文采用“闻”“见”“问”的方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 B.本文用词精当传神。如第一段中写方仲永“啼求之”,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了索求书具的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 C.“环谒”一词把方仲永父贪利自得、可悲可怜的愚昧无知之态刻画得淋漓尽致。 D.“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于人”指人的后天没有好好学习。 6.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7.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答案: 1. C 2.(1)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2)(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3.题目中“伤”字的意思是哀伤、叹息。作者“伤”仲永是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题目用一“伤”字,点明主题。正文部分无一“伤”字,而“伤”字贯穿始终,深刻含蓄。如“不使学”“泯然众人”均含有“伤”意。 4.“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的必要铺垫,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才能衰退的家庭背景。 5. D 6.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被泯灭(方仲永便如此)。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