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回家 朱道能 日暮时分,他终于赶回了家乡。 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有几个乡邻在说着闲话。见了他,都一脸热情地招呼着。他立即放下大包小包,连连回应,一一敬烟。 刚唠了几句,爹来了。 “回了。”爹的话,永远是那么简明。然后就去提地上的行李。 有人对他说:“你爹都来瞄几趟了。” 也有人对他爹说:“养儿不要多,一个顶十个呀——老哥好福气哟。” 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 回到家,把脸一洗,娘已经把七大碟八大碗摆上了桌子。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一看这酒,他愣了一下。去年春节前,妻子冰在单位分了八瓶抵债的高档白酒。初一给领导拜年拎去了两瓶,可一看领导家的酒柜,就又悄悄拎了回来。后来这酒,就送了岳父两瓶,客户四瓶,朋友来家喝了一瓶,余下这一瓶,回老家时塞进了提包,他想让一辈子只喝两块五一斤土烧的父亲,也尝尝这百元佳酿的滋味。 娘说:“这酒你爹稀罕着哩,过生日时都舍不得拿出来喝一口。” 爹打开酒盖,先给他倒满,然后给自己满上端起来,和儿子轻轻一碰,仰起脖子,一饮而尽。 他心头一热,为不苟言笑的父亲和儿子这尽在不言中的一碰。 于是,他也一饮而尽。 娘嗔怪道:“瞧你爷俩,慢点喝,跟谁抢呀?吃菜,吃菜……” 就这样杯来盏去,一瓶酒很快去了大半。 他说:“爹,你少喝点。” 娘说:“老头子,身体不好,别逞能了。” 爹说:“没事。” 又是一杯。 酒见底了,爹也醉了。 他扶起爹,爹的头就软软地靠在他肩上。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羸弱…… 他几乎是搂抱着把爹放在了床上。爹的手还一直抓着他的胳膊,嘴里还含糊不清地絮语着。他拉过被子,把爹的手轻轻塞进被窝。 出来时,娘已经收拾好饭桌。 有杯茶,热气腾腾地等着他。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 他点点头。 “你爹是高兴啦,”娘又重复了一遍,“你们寄回来的纸片片,可给你爹长脸了……” 纸片片?他愣住了。 娘说:“就是那啥……那啥……”便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解了一层又一层,露出的是——一张明信片。 他想起来了,那是春节前,儿子蛋蛋从学校带回几张学校发的明信片,说是要完成“感恩”的家庭作业。 他说:“算了吧,你爷奶都不识字,寄回去了也没有用。” 儿子说:“不嘛,老师说一定要寄的。”于是,他就替儿子写地址。在写“溡河村”时,还一时想不起“溡”字是不是应该有个三点水。有多少年没有给父母写信了呢?仔细想想,应该追溯到上大学的时候了。 他看儿子一笔一画地写道:祝爷爷奶奶春节愉快,身体健康! 他见下面还有大片空白,就提笔续了一句:祝爹妈笑口常开,健康长寿! 儿子见了,又拿起笔递给妻子:“妈妈,你也写一句……” 于是妻子也写了一句。 然后,儿子交到学校,统一寄发了。 如果不提起,他早已忘记了这张“纸片片”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 娘还在说:“这张纸片片,邮递员就送在村口商店里,好多人都看了,说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儿子孝顺,孙子乖,媳妇也懂得礼数……” “你爹才没有出息呢,跟俺一样,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却没事捧着这个纸片片,左瞅瞅右瞄瞄的……” 说着,娘就笑出了声。 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前几天,你爹还说呢,掰个指头算一算,冰冰有五年没回了,蛋蛋也有三年没回了……” 娘总有说不完的话题。 他立即道:“原来是准备回的,冰冰单位要临时值班,孩子也要上补习班……”说这话时,他感觉脸在发烫。 娘也立即说:“知道,知道。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 说到这里,娘的眼圈突然红了:“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他鼻子一酸,说:“娘,你别这样说……”顿了顿,又大声道:“跟俺爹说,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在里屋,爹的鼾声正响。 (选自《天池》2009年第9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文章语言多用口语,质朴自然。小说多处描写人物对话,既能揭示人物的心理,又能彰显文章的主旨。 B.文章使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多种手法刻画人物,还多处使用修辞手法,如“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 C.在“他”与儿子蛋蛋的对话中我们知道,他大学毕业后就没给父母写过信了,不写信的原因是父母不认字。 D.“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一句通过对人物的动作描写,表现了父亲内心的自豪与幸福,折射出父亲内向的性格特征。 E.文章写娘转身进屋,拿出一个包,包里装着明信片,“解了一层又一层”的细节描写表明了爹娘珍视的程度,也是对儿孙爱的程度。 (2)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 (3)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4)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A项3分,E项2分,C项1分 (2)开头话语描写的作用:①侧面描写写出了爹盼儿归的急切心情,如:你爹都来瞄几趟了。②照应题目“回家”如乡邻们见他热情地招呼。③ 交代谈话的地点“小商店”,照应后文“纸片片”邮递地点。 (3)①疑惑与尴尬。“他愣住了” “他端起茶杯,猛喝了一口,却烫得直吐舌头。”②羞愧与自责,“他也跟着笑,肌肉却有些僵硬” “他感觉脸在发烫”。 ③感动与坚定。“他鼻子一酸”“明年过年,我们全家一定回来!” (4)观点一: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① 儿子独自回来过年,父亲母亲依然很高兴。“爹拿眼去瞅儿子,嘿嘿地笑。”“爹悄无声息地从柜子里拿出一瓶酒来。” (娘说)“你爹是高兴啦。”②父母不希望儿子年年回家过年,希望这样能减轻儿子的负担。“你爹还说了,你以后也不要年年回了。爹妈知道你们在城里的难处,喝口凉水都要花钱买。回来一趟,这七大姑八大姨的,你不容易啊……”③满足于儿孙在过年时能寄个卡片表达问候。“你爹娘没有啥本事,出门在外都靠你自个勤扒苦做的——以后逢年过节,给俺们寄个纸片片啥的就行了。省俩钱儿,好给咱的蛋蛋上大学……” 观点二: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①儿子回家过年才突然发现父亲的苍老羸弱。“这一瞬间,他才突然发现,儿时印象中无所不能的父亲,竟然如此的瘦小赢弱。”②儿子平时无法回家,也很少给家里写信问候父母。和儿子一起写明信片的事情也忘诸脑后。③听到母亲劝自己过年不要回来的劝告,很难过并决心要改正错误。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C项,父母不识字只是部分原因且非主要原因。B项错在并无心理描写,也没有多处修辞手法。“是个大字不识的睁眼瞎”并非比喻。D项属于神态描写而非动作描写。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C项对文意分析有误,B项D项对人物描写手法的分析有误。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文章开头写乡邻们的话语有什么作用”。这是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本题比较简单,对话在文章的开头所以有“点题”的作用,“村口的小商店早早亮起了灯光”与下文的情节有照应,侧面烘托父亲盼儿归来的急切心情。此类题目一般要结合情节在文章的位置,然后从结构和内容两个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情节在小说中,在结构和表现人物及主题方面的作用,概括而言,就是结构和内容方面的作用,主要有: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含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设置悬念或埋下伏笔,引人入胜,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前后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解答时,根据这个基本知识,分析本题设问的意图,先将该情节和上述作用中相关的作用分析出来,再找出该情节在文本中特有的作用,分析概括出来,就能正确而全面了。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简要概括母子谈论‘明信片’时‘我’的心理变化过程”,这是考查人物心理的变化。题干已经给出了答题的区域,“母子谈论‘明信片’时”,考生可以找到这一片段,然后抓住“我”的表现进行概括。本题的回答要抓住“我”心理活动关键词,“愣住了”“跟着笑”“感觉脸在发烫”“鼻子一酸”。最后简单概括即可。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人物的肖像语言、行动、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所以,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细节描写都揭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故解答本题的时候,应先到文中找到母子谈论“明信片”的内容,然后圈出“我”的表现,重点抓神态和动作。 (4)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这篇小说的主旨是赞美父母对子女的理解和关爱,也有人说主旨是表现在外打拼的孩子不能经常关爱父母的愧疚之情。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首先要审题,一审题干出题的方向,二审我们需要答什么。本题是针对主旨设题。本题的回答具有开放性,考生要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联系现实来回答,注意答题时,观点要鲜明,条理要清楚,不能脱离文本。主旨一般从情节的发展过程和人物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体现出来。应抓住人物所做的事情来分析,如从父母的角度来分析,儿子只要能回来,就很高兴,对于儿孙寄卡片非常满足,为了减轻儿子的负担,不希望儿子年年回家,这些都表现出父母对孩子的理解和关爱;如从儿子的角度来分析,突然发现父亲的老去,很少写信等都表现出儿子的愧疚。 【考点定位】概括作品主题。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探究小说的主题也可切分出不同的小角度,除了人物形象(不同人物、同一人物的命运变化)、情节等常规角度外,还有:①文本背景角度,联系文本产生的时代,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②现实角度,联系现实的生活实际,看它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概括小说的主旨,要抓住人物所做的事情,比如本题中,可以先选中一个观点,再分别从父母和儿子的角度进行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