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更是我国社会变化最大的历史时期;其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史学界争鸣颇多,以下为几种主要的观点 观点 代表学者 主要内容 “新陈代谢论” 陈旭麓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是一个变革与反变革、反复推进的时代。 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 1927 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和 1949 年共产党领导革命推翻国民党,这三次革命高潮体现了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历程。 “民族运动说” 章开沅 强调近代中国人民反帝斗争比反封建斗争更为重要。“近代中国的民族运动,是一种兼具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双重要求的混合型运动……是近代中国客观存在的发展整体态势。” “沉沦、上升论” 张海鹏 认为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一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近代中国这个沉沦到谷底,然后上升的过程,体现了中国近代史的发展规律。 ——整理自章开沅《民族运动与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
答案: 评分标准 概括观点 准确概括观点内容。 运用史实 考生能运用三个或以上史实进行论述、且引用史实准确,选取恰当。 历史解释 能准确阐释、分析、说明所拨引史实的意义。 论述逻辑 能围绕观点展开论述;能建立史实、观点之间的关联;理据论述有力;史 据选取典型,分析准确;关联词语运用恰当;逻辑结构完整。 陈旭麓的 “ 新陈代谢论 ” 把 1840~1949 年的历史作为一个完整的历史时期来考察,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始终处于大变革的过程,从社会转型角度较为全面概括了这一时期的基本线索。 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国家内忧外患,各阶级相继发动旨在挽救民族危亡的运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社会思想的进步。 1927 年大革命推翻北洋军阀政府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国民政府完成了国家的形式统一。 1949 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政权,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标志着中国 100 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屈辱历史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结束。 总之,这三次革命高潮以不同的斗争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新陈代谢的历史历程。 “ 新陈代谢论 ” 较为完整地表述了这一时期的基本线索。 示例 2 章开沉从民族解放运动的角度对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作了阐释,认为民族独立和社会革新是近代中国社会的双重要求,符合近代中国的发展特征。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西方列强不断加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半殖民地化进程不断加深,独立主权、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被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各阶级先后发动民族解放运动,挽救民族危亡。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提出《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的方案;资产阶级领导了辛亥革命,提出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无产阶级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领导中国人民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并冈山革命道路。各阶级在反封建斗争的同时进行争取中国民族独立的斗争,也将社会变革与民族解放斗争相结合。 由此可见, “ 民族运动说 ” 以争取民族独立与平等为主要视角概括了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线索,突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主题。 示例 3 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发展的基本线索为既有 “ 沉沦 ” ,也有 “ 上升 ” ,这一观点符合这一时期中国的历史进程。 “ 沉沦 ” 是指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断加深,其原因在于西方列强对华侵略的不断加剧。近代前期,大体上侵略力量大于反抗力量,中国社会处于沉沦期,尤其是《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 “ 洋人的朝廷 ” ,沉沦至谷底。 “ 上升 ” 则是指近代中国向半封建半资本主义方向发展,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思想文化日益近代化,其原因在于民主革命的影响、西方近代文明的刺激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五四运动标志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社会触底反弹, “ 上升 ” 力量压倒 “ 沉沦 ”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历经国民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终于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由此可见,以 “ 沉沦、上升 ” 的视角对中国近代历史进行观察和解释,符合唯物史观一分为二、辩证看待历史问题的基本研究方式。 【解析】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