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以华夏文化为基础,融汇各民族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生生不息。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据《札记·王制》记述,毒秋时期“中国(中原华夏),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穆(改变)。……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而至东汉初年,据《续汉书·祭祀志》记载,光武帝称其时已然“车同轨.书同文.人同伦”。 材料二:会宁(黑龙江阿城)及国家兴王之地.自…··迁都永安(今北京),女直(即女真)漫忘旧风。……宴饮音乐,皆习汉风。 ——《金史·世宗纪》 材料三:北方(指北方少数民族)奄有(统治)中夏,必行汉法,可以长久矣,故后魏(北魏)、辽、金历年(统治时间)最多。 ——(元)许衡《鲁斋遗书》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从春秋时期到东汉中国发生的变化,并分析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辽、金“行汉法”的原因。    (3)有人认为,所谓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习的过程。你同意这种观点吗?列举史实说明你的观点。    (4)简述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中得到的启示。 答案: (1)从分散走向整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文化交流与战争,促成(长江、黄河流域)各民族逐渐融合;秦汉长期的政治统一及其实行的统一措施促成了文化的一致性。  (2)契丹族和女真族社会文化落后于中原,统治中原,必须学习中原先进的文化。政治中心的南移,采用中原王朝政治制度、采用中原的生产方式;接受汉族的文化习俗。 (3)不同意。因为民族融合是一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历史上既有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也有汉族学习少数民族文化。如胡服骑射和孝文帝改革就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的典型事例。 (4)考生回答出以下任一内容,如历史上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明,继续发展仍需要个民族共同努力;中华文明要发展应保持自己的优秀传统,广泛吸收世界其他各国的优秀文化等。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