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阐述 “强国梦”时说:“欲能自立于地球上,莫如富强”,“中国存亡之关键,则在此实业发展之一事也”。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实业强国”的追梦人 人物 简介 郑观应 ( 1842 -- 1922 年) 1870 年,他在《易言》中提出: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强调以“商战为主”,建立自己本国的民族工商业。历任上海电报局总办,轮船招商局帮办、总办等,并在这些企业投资。 张謇 ( 1853 -- 1926 年) 清末状元主张“实业救国”。 1895 年弃官从商,创办大生纱厂。到 20 世纪 20 年代初,张謇亲手创办的大生集团已经包括 69 家各类企业,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民营企业集团。 范旭东 ( 1883 -- 1945 年) 中国化工实业家,先后创办和筹建久大精盐公司、久大精盐厂、永利碱厂、永裕盐业公司等企业,并生产出中国第一批硫酸氨产品,被称为“中国民族化学工业之父”。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孙中山对 “强国梦”的认识。 答案: 示例:孙中山认为,发展实业是实现国家富强独立的关键手段,我认为孙中山的认识是片面的。孙中山的实业强国的梦想是基于中国工业落后,国家经济实力落后,不仅政治上遭到西方列强的长期侵略,经济上也日益遭到西方列强的掠夺和控制,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后,无论是洋务派还是近代民族企业家,都把强国梦寄托在发展实业上,如材料中所列的郑观应、张謇等,因而孙中山的实业强国梦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愿望,他们的努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有利于中国的富强。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实业强国梦是无法实现的。郑观应积极参与的洋务运动随着甲午战争的失败而宣告结束。张謇和范旭东的 “实业救国”如昙花一现,随着列强的入侵而步履维艰。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发展迅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指日可待。 【详解】 根据材料以及所学知识可知,孙中山先生认为发展实业或者说发展民族工业能够挽救民族危亡,让中国走向富强,但是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国家独立民族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国家独立,就不会独立的经济主权,没有独立的经济主权民族企业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因此孙先生的认知是片面的。要想反驳孙中山的观点,证实我们的观点,我们需要从正反两个方面去论证,正面论证就是列举在未实现民族独立的情况下发展实业而受到严重挫折的史实,反面论证就是要列举通过实现民族独立,在开展经济建设从而使得国家走向富强的史实;首先是正面论证,在 19 世纪 60 、 70 年代,洋务运动兴起,洋务运动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主张学习西方的器物和制度,但是并未触及中国落后的根源,没有认识到落后的封建制度是中国落后的根源,因此 19 世纪末甲午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而与洋务运动同期的早期维新的代表们,提出了商战,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建立自己本国的民族工商业。这对于当时的中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促进了中国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有利于中国的富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民族危机严重,实业救国成为潮流,在此影响下,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取得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认识到,伴随着时代发展,国人对于创办实业发展民族经济的认识越来越深化,但是这并没有阻挡西方侵略的脚步,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程度逐步加深,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因此材料中所列的郑观应、张謇等,因而孙中山的实业强国梦体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愿望,他们的努力促进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列强的侵略,有利于中国的富强。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没有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实业强国梦是无法实现的;其次是反面论证,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在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经历了艰苦的奋斗,实现了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在此基础上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经济建设,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 200 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因此经济发展必须要以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为基础,单纯发展经济是没有出路的,所以孙中山的话是片面的。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