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4分)随时代变迁,我国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业谚语和诗歌反映了中国劳动人民对生产经验的总结 诗歌: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夏日田园杂兴》) 谚语:三分种来七分管,十分收成才保险。 (1)材料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哪些特点?(4分) 材料二 有学者提出,大体而言,从春秋战国时期到隋唐时期几乎是纯粹的自然经济;自宋元时期,一种新型经济的发展实际上已经在自然经济的“死水”中泛起了“微澜”;到了明清时期,在我国江南地区又出现了一种与自然经济完全相悖的新经济的萌芽。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宋元时期“新型经济”泛起“微澜”的表现(6分)及明清出现了“新经济萌芽”的依据。(2分) 材料三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3)材料三表明近代中国农业发生了怎样的变化?(4分)从全球史观的角度指出其实质。(2分) 材料四  荣氏兄弟(荣宗敬、荣德生),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1902年,与他人合股创办无锡保兴面粉厂。1912年,荣氏兄弟与王禹卿等人集股在沪创办福新面粉厂,荣宗敬任总经理。到1922年,荣氏家族拥有12家面粉厂,产量占全国民族面粉企业产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被称为“面粉大王” ——人民版教材《历史》必修第二册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简析1912—1920年荣氏企业迅速发展的原因。(6分) 答案:(24分) (1)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精耕细作。(任2点4分) (2)表现:城市经济繁荣;“市”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瓦肆”“夜市”);出现了最早的纸币“交子”;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海外贸易发展迅速;外贸港口走向繁荣。(任3点6分,) 依据:出现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2分) (3)变化:中国农产品出口数量逐年增长;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4分) 实质:中国经济正在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体系。(2分) (4)原因: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临时政府推行奖励实业政策;反帝爱国运动的开展;一战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实业救国浪潮的推动等。(任3点6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