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土改的几组调查材料:1952年对山西49村农民调查:有10780亩土地被卖出;1953年对湖北、湖南、江西三省农村的调查:有12.5%的农民出租土地;1952年对山西忻县的调查;在被调查的2486户农民中,放高利贷的有20户。 1,3,5   ——《中国近现代历史讲座》教学参考书 材料二  邓子恢在《全国第一次农村工作会议上的总结报告》中指出:今天农业生活的发展,还有许多困难的条件限制了它,约束了它,要在现有基础上提高一步,就必须帮助农民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必须帮助贫困农民解决生产资料的困难,主要的是牲畜、农具、肥料、种子等困难。2,帮助农民减少自然灾害,如水灾、旱灾、虫灾等。……用什么办法帮助农民解决生产中的这些困难呢?当然,国家在大力帮助……另一条道路是新道路,是领导农民组织起来,靠大家互助合作的力量。 材料三  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部分干部滋长了急于求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四  1955年7月,毛泽东约见中央农村工作部负责人邓子恢谈话,主张1956年要在现有65万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发展到130万个,但邓子恢坚持只按原计划发展到100万个。后来,毛泽东批评邓子恢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像一个“小脚女人”一样走路,东摇西摆,老是埋怨别人走快了,走快了,满脑子无穷的忧虑和数不清的清规戒律。 1,3,5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据此分析农业互助合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2)材料四中邓子恢、毛泽东争论的焦点是什么?哪个人的观点更正确?有何证据?    (3)谈谈你对农业合作化的看法。 答案: (1)材料一反映了农村重新出现土地买卖、租田、高利贷盘剥现象。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资料的短缺、生产力的落后。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如果让这一现象发展下去,封建剥削制度就会在农村复辟。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个体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严重阻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因此只能实行互相合作,农业才能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果才能巩固。 (2)合作化的速度问题。邓子恢是正确的,材料三表明过快的合作化速度已经引起了部分农民的不满,给生产力造成了一定的破坏。 (3)开展农业互助合作是必要的,但必须使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凭主观愿望瞎指挥。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