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为细胞周期示意图,一个细胞周期包含分裂间期 (G 1 、 S 、 G 2 ) 与分裂期 (M)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 G 1 期与 G 2 期主要进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 B . M 期是染色单体形成和消失的时期 C .秋水仙素 ( 抑制纺锤体的形成 ) 可作用于 G 期,使染色体数量加倍 D .观察有丝分裂的实验时,需选取植物分裂旺盛的部位,这样大部分细胞都处于 M 期
答案: A 【解析】 【分析】 细胞周期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其中分裂间期分为 G 1 、 S 、 G 2 ,发生的变化分别是: G 1 期发生的变化是: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 RNA 和其他分子;细胞器可能复制;准备物质、能量和酶其中分裂间期的变化是细胞中发生 DNA 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S 期: DNA 分子进行自我复制;动物细胞进行新的中心粒装配; G 2 期:与 G1 期相似,但产生分子数量少;合成有丝分裂的引发物质 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和末期: 1 )前期: ① 出现染色体:染色质螺旋变粗变短的结果; ② 核仁逐渐解体,核膜逐渐消失; ③ 纺锤体形成。 2 )中期:染色体的着丝粒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染色体形态、数目清晰,便于观察。 3 )后期:着丝点分裂,两条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纺锤丝牵引分别移向两极。 4 )末期:( 1 )纺锤体解体消失( 2 )核膜、核仁重新形成( 3 )染色体解旋成染色质形态; ④ 细胞质分裂,形成两个子细胞(植物形成细胞壁,动物直接从中部凹陷)。 【详解】 A 、 G 1 与 G 2 主要进行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前者为进入 S 期做物质准备,后者为进入分裂期做物质准备, A 正确; B 、 M 期为分裂期,染色单体形成与分裂间期,消失与 M 期的后期,随着着丝粒的分裂而消失, B 错误; C 、秋水仙素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前期),因此其可作用于 M 期,使染色体数目加倍, C 错误; D 、由于分裂间期时间长,因此观察有丝分裂实验时,大部分细胞处于分裂间期, D 错误。 故选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