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25) )变革与创新推动社会转型和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危机空前严重。各地此伏彼起的人民群众的反抗 斗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的频繁活动,更使清朝统治者面临灭顶之灾的统治危机。在形势的逼迫下,清朝政府不得不实行新政,筹备立宪,由此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也促使士绅群体向近代化迈出了艰难的步履。 ——贺跃夫《晚清士绅与中国的近代化》  (2)从人的社会化的角度概括传统社会中的人群走向近代化的主要环境因素。(6分) [答案]:环境因素:民族危机严重,民主革命兴起;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近代工业化大生产和其他近代化事业的推动;大众传播媒介;近代教育等。 材料二  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简表 机构 概况 商部 清承明制,六部的户部、工部主管财经。1903年,清仿西政改制,增设商部,制商法,鼓励实业。 农工商部 1906年,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颁布了一批章程。另设邮传部,主管交通,户部改为度支部,仍管财政。 实业部 1912年1月,南京临时政府设财政、实业、交通三部。由于存在时间短,除颁布一些政策法令外,具体业务还未开展。 农商部 1912年3月,北京政府将实业部细分为农林、工商两部。1912年12月,又合并为农商部。期间广采西法,初步形成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法规体系。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2)据材料二,概括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特点。(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革对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影响。(5分) [答案]特点:工商业日益发展(或地位不断提高);借鉴西方经济管理制度,加强工商业管理;法 律体系不断完善。(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 影响:推动中国从传统农耕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转型;(2分)促进近代民族工业发展,为 社会进步提供物质基础; 2分)为后来的机构调整提供了一定的经验、教训。(1分) 材料三 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这一主题时,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一:古代中华文明是一种以君主官僚国家政权体系为主轴,……文化上高度认同而予以强化的政治大一统文明。 结论二:近代史上,中华文明转型的路径,属于“外铄”催化“内生”,“内生”与“外铄”互动型。 结论三:中华文明转型路径的独创性,首先表现在广大中国农民成为现代化的强大的内在动力,而其前提则是他们必须成为这一转型的主要得益者。     ——摘自姜义华《中华文明从传统向现代转型及其路径的独创性》 (3)结合史实,简要评述建国以来农民在我国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得与失。(10分) 答案: [答案] 得:①政治上:宪法规定国家性质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现在农村实行基层民主化选举。(任答一点得2分)②经济上: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使农民获得了土地;三大改造,农村走上合作化道路;改革开放后,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使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任答两点得4分) 失:大跃进时期,以工业化为中心,忽视农业生产和农民个体利益;(2分)农村人民公社体制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导致农业生产增长缓慢。(2分)
历史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