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良奇遇 良 尝 闲从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 衣 褐,至良所,直堕其履圯下,顾谓良曰: “孺子!下取履!”良鄂然,欲殴之。为其老,强忍,下取履。父曰:“履我!”良业为取履,因长跪履之。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还,曰:“孺子可教矣!后五日平明,与我会此。”良因怪之,跪曰:“诺。” 五日平明,良往。父已先在,怒曰: “与老人期,后,何也?”去,曰:“后五日早会。”五日鸡鸣,良往。父又先在,复怒曰:“后,何也?”去,曰:“后五日复早来。”五日,良夜未半往。 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出一编书,曰: “读此则为王者师矣。后十年兴,十三年孺子见我济北,榖城下黄石即我矣。”遂去,无他言。不复见。 旦日视其书,乃《太公兵法》也。良因异之,常习诵读之。 1 . 解释文中加点词的含义。 ( 1)良 尝 闲从容步游下邳地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有一老父, 衣 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有顷,父亦来,喜曰: “当如是。” 3 . 结合张良的奇遇,用自己的话简述老人这样做的原因。 答案: 1 . 曾经 穿 2 . 过了一会,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 “应该像这样。” 3 . 老人这样做的原因,是想考察张良。老人让张良到桥下捡鞋子,并让张良给自己穿上,是考察张良是否有爱心、是否尊重老人,能否忍辱负重;一再推迟时间,是考察张良是否有耐心和宽容之心。 【分析】 1.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的意义。 “尝”是古今异义词,古义为“曾经”;“衣”在这里是动词,“穿”的意思。 2.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我们在翻译的过程中,只要字字对译,不丢关键字,然后语句通顺就可以拿满分了。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 “有顷(一会儿)”“是(这样)”。 3.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掌握。细读文本,正确翻译后即可分析作答。这个老人屡次刁难张良,是为了考验他。 “孺子!下取履”“履我”是想考验张良是否有爱心和宽容之心;“后五日早会”“后五日复早来”是想检验张良是否讲诚信,是否有耐心。 【点睛】 参考译文: 张良曾经有空闲,从容地在下邳桥上信步闲游。有一老人,穿着麻布短衣,走到张良跟前,故意把鞋掉到桥下,回头对张良说: “小伙子,下去拿鞋!”张良很惊讶,想打他,因为他老了,勉强忍着气到桥下捡来了鞋。老人说:“把鞋给我穿上!”张良(想)已经给他捡了鞋,就跪着给他穿上了,老人伸着脚承受,(而后)笑着离开了。张良很惊奇,目送老人走了一里左右,老人又回来了,说道:“小伙子值得教导。过五天,天刚亮的时候,和我在这儿相会。”张良因此觉得奇怪,跪着回答:“好。” 五天后天刚亮,张良去到桥上,老人已经先到了,(老人)发火说: “同老年人约会,(却)晚来,为什么?”(说罢)就走,(嘱咐)说:“五天以后早早相会!”五天后鸡叫头遍,张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儿)了,又发怒说:“又来晚了,为什么?”(说罢就)走了,(嘱咐)说:“过五天,再早点来。”五天后,张良不到半夜就去了。一会儿,老人也来了,高兴地说:“应当这样。”于是拿出一册书说:“读了这册书,就能做帝王的老师了。十年后,将应验。十三年(后),你去看望我,济北谷城山下的黄石,那就是我。”(说完)就走了,没有说别的,没有再见面。 天亮后,(张良)看那册书,原来是《太公兵法》。张良就感到很惊奇,常常反复地诵读它。
语文 试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