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目
材料一:20世纪90年代,鉴于当时我国经济发展严重落后的状况,我国提出了促进经 济“又快又好”发展的口号,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已从短缺型转变为相对过剩型。同时,我国也为多年来的“粗放型”快速增长方式付出较大代价,经济结构不合理、地区发展不平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在这种新的经济形势下,不能再延续老的发展思路。“又好又快”,“好”字优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最新要求。 材料二:2006年,伴随中央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中国经济正朝着预期方向发展,但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来看,投资增长过快、消费相对不足、贸易顺差扩大的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材料三:2006年12月5日到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07年的经济工作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努力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真正做到又好又快发展。 (1)结合材料说明坚持“又好又快”发展的有关政治常识的依据。 (2)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和材料三的理解。 (3)结合材料从经济学角度回答,如何实现“三个协调”,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
答案: (1)①因为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机构是人民利益的捍卫者和执行者,要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履行经济、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只有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才能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和领导核心的地位决定的,也是“三个代表”和党科学执政的要求,只有又好又快发展,才能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2)①实践决定认识,人们的认识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鉴于90年代发展落后,我们提出“又快又好”发展;面对新形势,“好”字优先,成为中国经济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最新要求正是这一观点的体现。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的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指导作用。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要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努力做到“三个协调”,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3)①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础上,要加强和改善国家的宏观调控, 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来实现三个协调。 ②依靠科技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的协调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 ③要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生产与消费的关系:调整投资结构和方向:在保持适度投资增长的同时,通过增加居收入、缩小收入差距、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扩大消费,充分发挥消费对投资和生产的推动作用。 ④正确处理内需和外需,进口和出口的关系;要立足于扩大国内需求,鼓励先进技术、重要原材料、关键设备的进口;在扩大出口的同时,坚持以质取胜、出口多元化、和“走出去”等战略,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实现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