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 语文 数学 英语 物理 化学 生物 历史 道法 地理 

中考试题

623943,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斗系统第五I五颗导航卫星,至此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比原计划提前半年全面完成。下列发明中与导航相关的是

A. 造纸术              B. 印刷术              C. 火药                D. 指南针

1983年,一些人视特区为异端,怀疑“特区姓‘资’不姓‘社’了”。1984年邓小平第一次视察深圳等特区,并题字“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20世纪90年代初,针对国内外局势的变化,邓小平又到深圳等南方城市视察。这两次南方视察的共同点是

A 促进了经济特区的设立

B 实践了 “一国两制”的构想

C 推动了改革开放的深入

D 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改革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的几十年里,西方扩张的威胁和压力对日本的传统政治文化形成了致命的挑战。日本的反应从“不分青红皂白地一概敌视、文化上盲目自大,不情愿地承认自身在财富和力量上的劣势”到后来“以夷制夷”,获得了成功。明治维新可以说是日本近代史的起点。

——摘编自张光《明治维新》

(1)根据材料回答,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致命挑战来源于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日本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2)阅读材料,提出你对彼得一世改革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材料三  20世纪70年代末,从农村到城市,从国内到国外,“变革”成为经济主旋律。

1978年,安徽凤阳小岗村18户农民私下立了一份将田地包干到户的契约。……将农村土地的使用权承包给农民,所有权仍归集体所有……这样使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中国将在这场新的“变革”中告别贫穷和落后,走向繁荣和进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摘编自《人民日报》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揭开“变革序幕的是什么事件?根据材料,概括在农村中采取的具体措施及该措施的意义。指出“变革”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现实意义。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组是
端午节最令人期待的食物是粽子。包粽子先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放进滚水里煮熟。吃的时候撒上白糖或浇上糖稀,甜糯可口。
①用勺子把湿漉漉的糯米灌入、压紧②再翻过个儿包上③用五彩丝或马莲草绑上④把包粽子的苇叶卷成角形
A. ①④②③ B. ④①②③ C. ④①③② D. ④③①②

宜昌古称夷陵 ,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2018年宜昌被评为中国“气候宜居城市”,2021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秀美城市”。回答下列小题

1 下列关于宜昌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②位于湿润地区   ③地形复杂,自西向东依次为平原、丘陵、山地  ④长江流经宜昌境内,大小支流众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2 为了家乡宜昌天更蓝水更録 ,我们大力倡导(   )

①严格执行垃圾分类投放   ②积极开展环保志愿服务   ③引入立体绿化概念,増加城市绿化面积   ④循环用水,减少污水排放

A 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根据心脏的结构图,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图中所示的左心室和右心室中, 的壁较厚。
(2)图中与左心房相连的主要血管是 。
(3)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血液组成。血液循环包括 循环和肺循环。
(4)经肺循环后,血液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
选出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应和(hè) 记载(zǎi) 殷红(yīn) 问心无愧(kuì)
B.震憾(hàn) 憔悴(cuì) 澎湃(pài) 怒不可遏(è)
C.倔强(juè) 哺育(bǔ) 笔触(chù) 浮光掠影(lüè)
D.犬吠(fèi) 解剖(pōu) 洗涤(dí) 销声匿迹(nì)

关于亚洲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地形单一 B 海洋性气候显著

C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D 河流都是自西向东流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成化丁酉,王端毅公恕来巡抚云南,不挈僮仆,惟行灶一,竹食箩一,服无纱罗,日给惟猪肉一斤,乳豆二块,菜一束,酱醋水皆取主家结状, 无所供。其告示 “欲携家僮随行,恐致子民嗟怨, 是以不恤衰老,单身自来 。意在洁己奉公,岂肯纵人坏事 ”云云。人皆录辞而焚香礼之。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1) 无所供 __________ 2)其告示 __________

2 对画线句意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未成家就前来。

B 因此不顾及自己年老体衰,独自一人前来。

C 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独自一人前来。

D 因此不照顾年老体衰的家人,未成家就前来。

3 从文中看,王恕不带家僮随行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用自己的话回答)。文章体现了王恕 _______________ ”的品质。

短文选词填空

argue beautiful care far for good heat include special succeed under work

Xu Yuanchong is a famous Chinese modern translator. Born in Nanchang, Jiangxi Province in 1921, he studied 1 Qian Zhongshu, Wu Mi and other Chinese masters at The National Southwest Associated University. He went to University of Paris for 2 study after graduating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Over the course of a translation career (生涯) lasting more than seventy years, Xu has translated about 120 works, 3 The Book of Songs , The Songs of Chu and The Red and the Black , with a 4 focus on poetry (诗歌) . Xu is also the only person in China who has 5 translated poetry to and from Chinese, English and French, in a very precise (准确的) and beautiful way. His 6 are often chosen as textbooks for foreign language learners.

Xu pays much attention to the 7 of image, sound and form. He will leave something out and add something to make the translated works more beautiful. During his translation career, he has been at the center of many 8 debates (辩论) with other translators. But Xu said, “I am not afraid of 9 because the truth becomes clearer with each debate.”

Now Xu is 100 years old. He has stopped his translation of The Complete Works of William Shakespeare . He is writing more about his own life.

To everyone, he sends a wish: “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until your good is better and your better is 1 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便舍船 屋舍俨然
B.寻向所志 便扶向路
C.桑竹之属 属予作文以记之
D.不足为外人道也 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而的句子。
(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和写法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以渔人行踪为线索,叙述了发现桃源、做客桃源、离开桃源、再访桃源的过程。
B.文章第三段描述桃源人招待客人的细节,突出桃源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的民风。
C.文章结尾写刘子骥“欣然规往”,由此可以看出,本文记述的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D.文章描述了一个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也暗含对黑暗现实的批判。
【4】选文中的桃源人与链接材料中的滁人都过上了安居乐业、丰衣足食的生活,但其形成的原因各有不同,试简述。
【链接材料】
滁①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今②滁介江淮之间,民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③。而孰知上④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⑤于百年之深也。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滁:滁州。②今:北宋。北宋结束了唐末到五代的战乱。③乐生送死:百姓活着时能快乐地生活,去世后能得到好的安葬。④上:皇上。⑤涵煦:滋润化育。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古代名人的经典读书方法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这里的“八面”,是指书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将研究对象分为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八方,然后各个击破。
他在《又答王庠书》中就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自己首创并实践的这种读书方法:“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意思是说,好书就像知识的海洋,内容丰富。读一本好书可以每次只带着一个目标去读,或只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是同时涉及其他的目标或问题。
所以,每一本好书都需要好好读几遍,日久天长,必有所获。
陈善:“入书出书”读书法
南宋人陈善著有一部《扪虱新话》,他在书中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乃得尽读书之法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入知出。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灵活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开始读书时要求入,读书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出。
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桥的“求精求当”读书法中的“求精”,是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精品;“求当”就是恰到好处,要适合自己的水平和工作需要。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实际上,郑板桥并不反对博览群书,只是强调多读必须以精读为基础,多读的内容也必须用精读中得到的知识去联系新知识,围绕一个课题深入下去。读书求精不求多,才能读到书里去,抓住要领。
在精读中,郑板桥还比较注重“问”。他认为“学问二字,须要拆开看。学是学,问是问,今人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他提倡读书好问,才会使“疑窦释然,精理迹露”。
材料二:读书贵在谋心(鲁先圣)
①其实,在我看来,正书和闲书,就是一个人知识的纵横。学生时代的教科书和工作以后的专业书是自己知识的纵向部分,它们会使你深刻和专长;而那些闲书是你知识的横向部分,它们会使你丰富而多彩。就如一棵树,正书是你的主干,闲书是你的枝叶,没有枝叶的主干必然没有生命力,而没有主干的枝叶也无以繁盛。
②正书必须读好,这是没有什么异议的,因为它是你立足的基础。但是,正书的阅读对于很多人来说不是快乐而是负担,因为这种阅读是被动的,或者是强制的。尤其是青少年学生,枯燥乏味的课堂阅读,没有多少人留恋。但是,闲书的阅读就截然不同了。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读闲书的人,都是兴之所至,趣味盎然的。课余时间的校园一角,火车上旅途中的快意,躺在被窝里的会心一笑,哪个不是启发灵感的阅读共鸣?
③更为重要的是,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真正打开属于自己天赋的灵田。很多人在人生路的中途又独辟蹊径,答案正在这里。一个农民成了作家,一个医生成了诗人,一个教师成了画家,不都是因为他们横向的寻找吗?
④处理好了正书与闲书的关系,也就知道自己读书是谋生还是谋心了。
(选自2018.11.3《今晚报》)
材料三:陈惠同学读书完成情况

年读书数量

80本

批注和记笔记方式

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就划线或者摘抄

阅读效果

完全忘记了书本内容,更无法将书本知识内化成能力



【1】下列说法符合选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郑板桥强调读书要“求精不求多”,他反对广泛涉猎图书。
B. 苏东坡认为人的精力有限,每次读书应该只带着一个目标或问题去阅读。
C. 陈善认为读书最终目的是读懂书中的内容。
D. 鲁先圣认为读闲书可以作为我们谋生的手段。
【2】阅读下面的句子,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1)北宋文学家苏轼认为人们在读书时,往往会感到处处都是有用的知识,犹如“八面受敌”。
(2)因为闲书的阅读,没有压力,没有强迫,没有功利,纯粹是根据个人的兴趣和爱好,所以往往更能引领自己寻找到自己的真正擅长。
【3】结合材料二内容说说读闲书有哪些益处。
【4】材料二的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5】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一中的读书方法,分析陈惠同学阅读效果差的原因。

将两个三角尺的直角顶点重合为如图所示的位置,若,则_________

1991年12月,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签署《阿拉木图宣言》,苏联完全解体。苏联解体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
B. 中苏关系恶化
C. 两种社会制度矛盾完全消失
D. 两极格局结束
中国的近代化探索历程充满艰辛曲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中,国人首先是学习西方的技术,结果甲午一战证明光学技术不好使,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是打不过日本,所以就开始学制度,学制度问题就更大了,君主立宪也好,民主共和也好,这么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后来中国人就开始琢磨,最该彻底改变的是中国人的思想,于是开始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
——《袁腾飞说中国历史》——
(1)出现“同样的洋枪快炮,同样的铁甲战船就是打不过日本”“好的制度怎么拿到中国来就变样”,这些情况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指什么事件?其性质是什么?
材料二 “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外争国叔,内惩国贼”“还我山东”
(3)上述口号来自哪年的什么运动?你对这场运动是如何认识的?
(4)请简要谈谈这场运动与材料一中“学习西方民主与科学的思想”这件事之间的关系。
有很多事实能够作为支持生物进化学说的证据。如图所示,这些生物体在结构上具有明显的相似之处对于这些相似之处和对生物进化的解释中,不合理的是(  )

A. 这些生物体具有共同的原始祖先
B. 这些相似的结构被称为同源器官
C. 这些证据被称为比较解剖学证据
D. 这些相似之处表明变异是定向的

下列有关光学知识说法正确的是( )

A.近视眼的矫正是佩戴合适的凸透镜

B.用照相机照相时,景物在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人站在穿衣镜前看到自己在镜中的像是实像

D.人通过放大镜看到的是物体正立放大的实像

阅读【甲】【乙】两首诗,完成题目。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朱光潜说:“情趣不同则景象虽似而实不同。”【甲】【乙】两诗都写到了飞鸟归林的景象,但诗人借此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沧桑巨变七十载,民族复兴铸辉煌。高速铁路承担客运服务,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家名片。图一为中国高速铁路分布图,图二为中国高铁运营里程及占比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我国高速铁路(   

A在东北地区分布最稀疏                            B在地势第一级阶梯上集中分布

C在平原地区分布均匀                                D稠密区与城市密集区分布一致

82009~2018年间,我国高铁(   

A运营里程持续增长                                   B运营里程匀速增长

C占比2013年最低                                      D占比2017年后增长最快

9我国发展高铁可以(   

加快矿产外运,发挥资源大国优势

推动技术研发,促进现代制造业发展

加强城乡联系,带动经济全面发展

促进对外联系,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某同学利用弹簧测力计、刻度尺和杠杆等器材测量长方体实心金属块的密度。


1 )挂金属块前,杠杆左端下沉,应将右侧的平衡螺母向 ______ 调节,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2 )杠杆调平后,在 A 点用轻绳悬挂金属块。 B 点用弹簧测力计竖直向下拉杠杆,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图甲所示。此时弹簧测力计示数为 2.5N 。金属块质量为 ______ kg ;( g 10N/kg

3 )已知金属块底面积为 30cm 2 ,高度如图乙所示。金属块高度为 ______ cm ,金属块密度为 ______ kg/m 3

4 )改变金属块和弹簧测力计的位置,进行多次实验,其目的是 ______

5 )在某次测量过程中、不慎沿斜下方拉弹簧测力计,由此次数据得出的金属块密度值比实际密度 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