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来有 “易代修史”的传统,“二十五史”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居于“二十五史”之首史书的作者是
A . 老子 B . 孔子 C . 司马迁 D . 司马光
如图所示是用压强计 “探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大小的因素”,除②图杯中装的浓盐水外,其余杯里装的都是水。
( 1 )压强计是通过 U 形管中液面的 ________ 来反映被测压强大小的;
( 2 )使用前应检查装置是否漏气,方法是用手轻轻按压几下橡皮膜,如果 U 形管中的液体能灵活升降,则说明装置 ________ (选填 “漏气”或“不漏气”);
( 3 )做 ②③两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的 ________ 是否有关,结论是 ________ ;
( 4 )做 ④ ________ 三次实验,是为了探究液体内部压强大小跟液体深度的关系;
( 5 )比较 ①③④三幅图,你还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在液体内部同一深度 ________ 。
读图6漫画《身边的“毒”》,它告诉我们应该
A.践行美德,接受善意邀请 B.保护自己,远离不良诱惑
C.敬畏生命,减少社会交往 D.适当尝试,提高免疫能力
如图所示,两个密闭容器中接入电热丝R1、R2,右边容器上方接入电热丝R3,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观察两个U形管中液面高度的变化。本实验是根据______(选填“气体”“液体”)的热胀冷缩来反映电流产生的热量多少,已知R1=10Ω,R3=6Ω,为了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流的关系,则R2=______Ω。若将R3和R2并联接入右边密闭容器中,则可研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______的关系。
这儿明年要建一座新桥.
我国的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镶嵌其中。下图表示有东北平原的是( )
(2019·上海中考模拟)函数的图像位于( )
A.第一象限 B.第二象限 C.第三象限 D.第四象限
2018年3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 )在北京揭牌,举行新任副主任、委员宪法宣誓仪式。
A.国家安全委员会 B.国家发改委员会
C.国家审计委员会 D.国家监察委员会
本题共5个小题,每小题你将听到一组对话。请你从每小题所给A 、B、C三幅图片中,选出与你所听到的信息相关联的一项,并在答题卡上将该项涂黑。
1.M: Sally,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W: I went to the Great Wall. It was fantastic !
2. M: Madam,you are not allowed to bring drinks into the gallery.
W: Sorry. I forgot the rule.
3. M: Sophia, you look pale. Anything wrong?
W: I ate too much junk food at noon. Now my stomach is klling me.
4.M: Jessie, do you ofen go to work by car?
W: Yes. But you know, the smog was too heavy this morning, so I took a bus.
5.M: How do you learn English so well?
W: I keep a diary in English.
某影楼擅自将军军的照片挂在橱窗用来招揽生意。该影楼侵犯了军军的 ( )
A. 姓名权 B. 肖像权 C. 隐私权 D. 名誉权
古人防疫也“隔离”“戴口罩”
赵柒斤
①看到社区印发的“预防新型冠状病毒宣传单”和微信朋友圈转发的“小知识”,顿感老祖先防控流行性传染病的“隔离”“戴口罩”“管理个人卫生”等方法科学又奇妙。
②历史典籍中,有关流行病的记载比比皆是,皆称为“疫”“疾疫”“疠”等,一般统称为“疫”。
③史上流行性传染病最早发生在东周。先秦典籍《春秋公羊传·庄公卷八》载: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国发生大灾。“大灾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就是全国性流行的传染病。
④此后,关于疾疫的记载不断增多。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到清朝共发生疫灾238次,疫情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的是发生于金朝开兴元年(1232年)的“汴京大疫”,50天时间,“诸门出死者九十余万人,贫不能葬者不在其数”。
⑤面对流行性传染病,古人怎样防控?
⑥商周时期奉行的“先鬼后礼”制度一直影响到秦汉初期。西晋史学家司马彪《续汉书志·第五·礼仪志》中曰:“先腊一日,大傩,谓之逐疫。”
⑦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进步,祖先们认识流行性传染病的能力不断提升,防疫措施逐渐科学化。
⑧成书于西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就认为:“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接着提出防止传染需要“避其毒气”,即避免与患者接触。
⑨于是,严格的“隔离观察治疗”应运而生。《汉书·平帝纪》载:“元始二年(公元二年),旱蝗,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就是说,西汉末王莽掌权时就创建了中国史上最早的传染病隔离医院。
⑩魏晋南北朝,防控流行性传染病的“隔离”成为制度。
⑪《晋书·王彪之传》谓:“永和末(公元356年)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疾,百日不得入宫。”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流行性传染病患者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离收治患病之人。
⑫宋至清,阻止疫情传播的“隔离”措施更加“冷酷”,即便父子也不能接触。
⑬南宋初曾任“中书舍人”的朱翌在笔记小说《猗觉寮杂记》中说:“江南病疫之家,往往至亲皆绝迹,不敢问疾,恐相染也。”
⑭清代著名学者俞正燮史料笔记《癸巳存稿》载,为防止天花传播危及皇室,清初设有“查痘章京”一职,查得天花病人即“令其迁出四、五十里以外”。顺治皇帝患天花而死,为确保年幼的康熙不被感染,太皇太后命保姆护视康熙于紫禁城外,不得进宫探望父皇……
⑮除采取隔离措施外,古人也加强个人卫生管理。唐代《千金要方》有“常习不唾地”之说,李时珍《本草纲目》有“天行疫瘟,取初病人衣服,于甑上蒸过,则一家不染”之方,说明古人注重保持不随地吐痰和消毒防控等良好习惯。
⑯预防传染病戴口罩的历史相对晚一些,《马可·波罗行记》中“元制规定,向大汗献食者,皆用绢巾蒙口鼻,以防唾沫污染食品”的记载,表明中国元代便有使用口罩的习惯。
⑰在信息闭塞、医药匮乏的古代,隔离、戴口罩、勤洗澡、洗手、换衣等措施,对预防和阻止传染病发生、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选自《 文摘报 》 2020年02月29日 05 版)
7. 关于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古代认识和防控传染病方面的情况,说明我国自春秋战国时起
在疫情防控方面就有着优良的传统和世界上最先进、最科学的防疫措施。
B. 《春秋公羊传·庄公卷八》载:鲁庄公二十年(公元前674年)夏天,齐国发生大
灾。“大灾者何?大痔也。大痔者何?痢也。”这里的“大痔”指的是“痢疾”这
种传染病。
C. 选文第⑥至⑯自然段,从“商周时期”、“西汉时期”、“魏晋南北朝”、“宋至
清”等表示时间的词语可以判断,选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展开说明的。
D. 全文采取了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开篇指出古人疫情防控的方法科学奇妙,接着先后介
绍了古人对传染病的认识和防疫的方法,最后一段再次强调了古人隔离、戴口罩等措
施在防疫中的重要作用。
8. 下列关于说明方法的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1232年的“汴京大疫”为例,用“50天”“九十余万”等数据准确、具体说明了“汴京大疫”是《中国救荒史》上记载的最严重、死亡人数最多一次疫情。
B. 选文第⑧段运用了作诠释的说明方法,引用古籍《黄帝内经》中的论述,令人信服。
C. 第⑭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太皇太后将康熙隔离于紫禁城外为例,具体真实地说明了清代为阻断天花传播危及皇室的隔离措施虽然冷酷但有效。
D. 第⑮段运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引用《千金要方》和《本草纲目》原文,有力地说明了古人很早的时候就有加强卫生管理,不随地吐痰和消毒防控的良好卫生习惯。
9.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删去后对句子意思影响最小的一项是( )
A. 历史典籍中,有关流行病的记载比比皆是,皆称为“疫”“疾疫”“疠”等,一般
统称为“疫”。
B. 据邓拓在《中国救荒史》中不完全统计,从周代到清朝共发生疫灾238次。
C. 萧齐时,太子长懋等人设立了专门的流行性传染病患者隔离机构──六疾馆,以隔
离收治患病之人。
D. 宋至清,阻止疫情传播的“隔离”措施更加“冷酷”,即便父子也不能接触。
(2019年四川自贡卷)某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准备推出一期“抗日战争”板报,设计“抗战爆发”“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三个板块,下列可入选“抗战爆发”板块的是
A.九一八事变 B.七七事变 C.百团大战 D.八一三事变
下列计算正确的是( )
A. B.
C.
D.
下列图示表示的是知识之间的关系,其中正确的是
《论语 ·学而》中说:孝梯也者,其为仁之本软!下列体现其精神内涵的是( )
A . 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B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C . 海内存知己,天若比邻 D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