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 七年级 八年级 中考 

初中 地理

拉丁美洲是指(  )
A . 美国以南的美洲国家和地区 B . 墨西哥以南的美洲地区 C . 巴拿马运河以北的美洲地区 D . 整个南美洲
读东北地区图.

  1. (1) 左图中地形区名称  A      B __   东北地区地表结构成     的三带。
  2. (2) 据图归纳东北地区人口分布特点。
  3. (3)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东北地区中南人口较稠密的原因。
  4. (4) 辽中南工业基地成为全国重要的重工业基地的发展条件?

图中等高线图表示的地形名称依次是(  )

A . 山脊、盆地、山谷、山顶 B . 山谷、山顶、山脊、盆地 C . 山脊、山顶、山谷、盆地 D . 山谷 、盆地 、山脊 、山顶
我国领土大部分处在(  )

A . 北寒带 B . 热带 C . 北温带 D . 南温带
读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对图中地形部位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①地是陡崖 B . ③地是鞍部 C . ⑤地是山脊 D . ⑥地是山谷
  2. (2) 对图中地理事物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 ②地海拔高度定是900m B . ①地位于②地的正西方 C . ①地河流流速比⑤地快 D . ⑦地可能形成瀑布
关于两极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两极地区降水都很丰富 B . 都有极昼极夜现象,出现的时间一致 C . 南极地区全部是陆地,北极地区全部是海洋 D . 两极地区在科研考察方面占有重要地位
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很多,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的因素是(  )
A . 地势平坦 B . 地形崎岖 C . 资源贫乏 D . 交通不便
读世界区域图,完成下面小题。

图片_x0020_201843708

  1. (1) 图中(   )
    A . 圆圈表示纬线 B . 所有经线不等长 C . 指向北极点的直线表示纬线 D . 经线指示东西方向
  2. (2) 点A的经纬度位置是(   )
    A . 60°N,90°E B . 60°S,90°W C . 60°N,90°W D . 60°S,90°E
  3. (3) 沿地球自转方向,40°纬线依次穿过(   )
    A . 亚洲  欧洲  大西洋  北美洲  太平洋 B . 欧洲  大西洋  北美洲  太平洋  亚洲 C . 北美洲  太平洋  亚洲  欧洲  大西洋 D . 欧洲  亚洲  太平洋  北美洲  大西洋
可以满足“门对门”服务,是我国短途运输的主要方式(  )

A . 航空运输 B . 铁路运输 C . 水路运输 D . 公路运输
水稻喜温喜湿,生长期需水量一般在 700~1200毫米之间。目前世界稻谷产量集中于亚洲,加之亚洲居民喜食稻米,故常称水稻为“亚洲的粮食”。世界水稻产量排名居前十位的国家分别是: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越南、泰国、缅甸、菲律宾、日本、巴基斯坦(2019年)。请结合图文材料,探究水稻的生产条件。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探究主题一  地理位置

  1. (1) 亚洲是世界第一大洲,具体表现在①,世界水稻产量居前十位的国家所属的分区是②

    ①世界上跨纬度最的大洲  ②世界上跨经度最广的大洲

    ③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④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大洲

    ①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②A、中亚、南亚、西亚                 B、东南亚、南亚、中亚

    C、东亚、东南亚、北亚               D、东亚、东南亚、南亚

    探究主题二  地形条件

  2. (2) 根据亚洲河流的流向,推断亚洲的地势特征①,从地形类型看,亚洲的水稻主要分布在②地区,并且位于河流沿岸,为水稻生长提供了③,并提高了土壤肥力。

    ①A、东西高,中间低                   B、东高西低,纵列分布

    C、南北高,东西低                      D、中间高,四周低

    ②A、平原           B、丘陵            C、山地                D、高原

    ③A、灌溉水源     B、水力资源     C、便利的运输      D、丰富的品种

    探究主题三  气候条件

  3. (3) 亚洲气候复杂多样,表现为“干湿同在”,其原因主要是①,其中分布最广的气候类型在图中对应的序号是②。从A→C→D,影响气候变化的因素是③。图中亚洲水稻集中分布区的气候,其共同的特点是④

    ①A、经度跨度大       B、四面临海       C、纬度范围广        D、全部处在北半球

    ②A、C           B、D             C、E             D、B

    ③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起伏       D、人类活动

    ④A、冬暖夏凉     B、雨热同期        C、终年湿润       D、均受季风影响

    探究主题四  种植模式

  4. (4) 近年来,我国许多水稻产区采用了“稻蟹共生”的生产模式,形成了良性的生态循环,“稻蟹共生”模式可以______。

    ①增加当地耕地面积                                                ②丰富农产品的类型

    ③利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④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A . ①② B . ②④ C . ①④ D . ③④
我国的三角洲地区,自古以来就是著名的“鱼米之乡”;我国平原常被人们称为“黑土地”。
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①气候恶化,频繁发生洪灾,大量原始森林被淹没②沿海城市人口激增,大量居民迁居雨林深处③开辟农场,发展畜牧业,使得越来越多的雨林消失④修建亚马孙横贯公路,对沿线木材进行掠夺式开采

A . ①② B . ②③ C . ③④ D . ①④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我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于2019年3月12日顺利回到上海,圆满完成考察工作。科考队回来了,但泰山站的科考设备依然在工作,而支撑它们工作的电力就取自南极的风和阳光。根据图文资料回答下面问题。

图片_x0020_2040708736

  1. (1) 上面两极地区图中,表示南极地区的是图,该地区主要位于以南(填纬线名称),范围包括南极洲及其周边海域。该地区是地球上最寒冷的地区,素有“冰雪高原”之称。
  2. (2) 据图文资料可知,南极地区地上储存的主要自然资源有。极地科考站泰山站工作所需的能源主要来自和太阳能。
  3. (3) 全球气候变暖对两极地区地理环境最直接的影响是_______。
    A . 雨林破坏 B . 水土流失 C . 冰川融化 D . 降水增加
  4. (4) 近年来,由于人类活动频繁,滥杀海豹、海狮等北极生物,极地生物多样性被破坏。开采加工油气资源以及石油运输中泄露等污染环境问题也愈发严重。请你为如何保护北极地区生态环境出谋划策(写出一条即可)。
林线是指高海拔山地的森林分布上限,也就是高山林线。如图为全球部分山脉、山地高山林线海拔高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1) 全球山地林线的分布(   )
    A . 从30°S向南北两极递减 B . 林线海拔最大值出现在赤道上 C . 天山林线低于横断山脉 D . 林线海拔最大值出现在50°S上
  2. (2) 控制林线海拔高低的最主要因素是(   )

    ①温度②湿度③坡度④坡向

    A . ①② B . ①③ C . ②③ D . ③④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2020年,大米主要出口国泰国和越南受干旱影响产量下降,而新冠疫情引发的恐慌性抢购也使供应趋紧,国际大米价格大幅上涨。

材料二4月13日至15日是泰国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宋干节,俗称“泼水节”,是泰历新年的第一天。

材料三下图中左图为中南半岛区域图,右图为图示区域气候资料图。

  1. (1) 读图,该半岛上山脉、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的分布特点。
  2. (2) 大米产量下降是因为4月份当地正处于(旱季/雨季);中南半岛的水稻主要种植在沿岸,其主要的自然原因是
  3. (3) 这里的大米通过海上运输出口到欧洲地区主要经过甲:海峡。
  4. (4) 泰国的泼水节在每年的4月举行,同时期,我国云南省的族男女也身穿盛装与游客们一起欢度最隆重的泼水节。
关于我国地形或地势基本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 地表形态单一 B . 山区面积广大 C . 地势东高西低 D .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

读下图“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回答问题。

1)年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是在______(纬线)附近地区。年降水量最少的大洲是_______洲。

2CDE三地中降水较少的是______地,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规律是:由赤道向两极  ______;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降水______,大陆西岸降水 ______;山地迎风坡降水 ______,背风坡降水______ 

如图ABCD四地中,火山地震比较少的是(     )

       AA            BB              CC                 DD

黄土高原和长江沿江地带共同面临的生态问题是(   )

A.荒漠化         B.水资源缺乏            C.黄土冲刷             D.水土流失

目前,世界上国家和地区数目(  

A150         B220            C250             D30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