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历史下学期下册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8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提出了要推行各种形式的经营承包责任制,给经营者充分的经营自主权。1985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国营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规定,从1985年开始,实行职工工资总额同企业经济效益按比例浮动的办法,(企业)一班上缴总额增长1% ,职工工资总额增长0.3%——0.7% 。

材料二 改革在前,开放在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呈现出改革与开放交互进行的新局面。改革越是深入,越需要借助开放的动力;开放越是扩大,越需要改革的支撑。改革开放相互联运相互促进,形成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发展的合力。

--摘编自葛努力《善于改革与开放关系的深层探析》

材料三 改革与开放,无论从哪个维度比较,2013年都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揭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1979年,我国决定成立深圳特区,中国经济开始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2013年,中国(上海)自贸区挂牌启动,被赋予深圳特区同等的历史地位。

 ----张小平《开放与改革再出发》

  1. (1)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率先进行包干到户、成为我国农村改革典型的地点。根据材料一,归纳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
  2. (2) 材料二认为,我国改革与开放的相互关系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历程?
  3. (3) 根据材料三回答,2013年“与30多年前惊人地相似”的含义是什么?
人类进入高度的信息化时代是在(   )

A . 19世纪中期 B . 19世纪末期 C . 20世纪中期 D . 20世纪末期
中国共产党不断地与时俱进,领导中国人民在机遇与挑战中劈波斩浪。
(1)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成为党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 。
(2)中共八大二次会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 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 的战略决策。
(4)1992年邓小平 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指明了方向。

江主席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错误: 改正: 

1949年10月1日,在开国大典上,随着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礼炮齐鸣28响象征党领导人民英勇奋斗28年的伟大历程,这28年是指(    )
A .  1911-1939年 B . 1842-1870年 C . 1921-1949年 D . 1919一1947年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青蒿素的发现之旅

1967年5月23日,国家科委和解放军总后勤部召开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会议,开展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的大协作,称为“523”项目。

1969年1月,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研发抗疟疾药物的任务,屠呦呦担任研究组组长。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翻阅古籍,寻找方药,拜访老中医,对能获得的中药信息,逐字逐句的抄录。

自1969年起,屠呦呦和她的研究团队研究了超过2000种的中药,但初期研究并非一帆风顺,最初的实验结果并不十分理想。后从西晋葛洪所著的《肘后备急方》中关于青蒿抗疟“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描述中获得灵感,从中筛选出了最有希望的青蒿。1971年10月4日,屠呦呦和她的团队在历经380多次试验,产生190多个样品后,终于在191号样品中发现了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的抗疟成分,研究取得重大突破。1972年屠呦呦和她的团队从青蒿中提取到一种无色结晶体,命名为青蒿素。

1973年起,青蒿素开始用于临床验证,青蒿素片剂效果不理想。后又研发青蒿素口服剂、注射剂、栓剂等,临床效果显著提升。

请你参考下面的示例,围绕屠呦呦及其团队研究青蒿素成功的原因,从上述材料中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史论结合。不得照抄示例)

示例:观点:政府重视和支持是科研成功的重要原因。

论述:为了抗疟疾药物的研究,国家召开了全国疟疾防治药物研究会议,部署研发工作;挑选精兵强将组成了以屠呦呦为组长的研究团队。研究团队翻阅古籍,先后研究了2000多种中药,进行了380多次试验,并开展临床验证,进一步研发口服剂、注射剂等药物,国家为此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人员、物资、经费)支持。因此,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是成功研究青蒿素的重要原因。

科技的发展与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息息相关。我国政府长期以来重视科研,持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有力地促进我国科技的发展。

雷锋是下列哪一历史时期涌现的英雄人物(   )

A . 解放战争时期 B . “文化大革命”时期 C .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 D . 改革开放时期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

①中共八大上,提出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③中共十二大上,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④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 . ①② B . ①④ C . ②③ D . ③④

下图是1956年天津群众举行的一次游行庆祝活动。据此推断,该活动庆祝的是(    )

A . 土地改革完成 B . 三大改造完成 C . 抗美援朝胜利 D . 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
“沐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春风,徐叔华成为了农业专业户,他还带领全村走上了致富之路.”材料所诉不能说明(  )

A .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受农民欢迎 B . 徐叔华走出了一条专业化发展道路 C . 农村改革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 D . 农业改革是农民的致富之路
下列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标志着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的结束 B . 标志着中国革命面目焕然一新 C . 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 标志着全国全部解放
“文革”期间,林彪、江青一伙为夺取政权相互勾结,排斥和迫害一大批老干部,制造了一起又一起的冤假错案。你知道党的历史上最大冤案的受害者是(    )
A . 刘少奇 B . 周恩来 C . 陈毅 D . 邓小平
  1949年,“人民”开始成为最为流行的政治词汇。从“人民解放军”“人民币”、乃至每天走过的“人民路”“人民广场”等,“人民”一词频繁地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这表明我国(    )
A . 人民真正成为国家主人 B . 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C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确立 D . 完全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观察《我国城镇人口数的变化情况》图。下列对图片信息的解读中,符合史实的是(   )

图片_x0020_286057680

①A﹣B点人口增长主要因为国内相对和平与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

②C点高峰的出现是由于国民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

③“文化大革命”动乱与国民经济严重困难导致D点城镇人口大幅减少

④E﹣F点的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方针政策的调整。

A . ①② B . ②③④ C . ②③ D . ①④
撒切尔夫人说:对英国来说这不是也不可能胜利,因为我们是同一个不愿意妥协和实力远占优势的对手打交道。这句话表明(    )

A . 国家综合国力越强在国际关系中的主动权就越大 B . 中国在国际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和威望 C . 英国霸权地位已不复存在 D . 中国处理国际关系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发展经济是事关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阅读材料,回答有关问题。

材料一:

商代已经使用木耒等农具,二人或多人共同耕种,相互协作,商汤曾派亳人帮助葛人种地。卜辞是商代占卜的记录,其中,“求雨”“求晴”“求禾”等关心农业生产丰歉的占卜现象屡见不鲜。甲骨卜辞中多次见到“其受年”(能获得丰收吗)的问语。主要的农作物黍、稷、麦、稻、菽(豆类)等,都见于卜辞。

——摘编自张卫亚《先秦重农抑商思想发展浅析》

甲骨文

现代汉字

材料二:两宋期间,丝绸之路被金、西夏等所阻,对外贸易只好集中在东南沿海的海路进行。中国过去的海外贸易,主要为统治阶层带来珍贵的奢侈品,整体经济收益不大。然而,宋朝的海外贸易不仅在规模上远超过前朝,而且为政府取得了可观的经济收益。宋朝因此增设机关负责管理和推广海外贸易。

——杭侃《两宋:在繁华中沉没》

材料三:1789—1900年美国专利技术统计表

时间

1789—1800年

1850—1860年

1890—1900年

专利增长数(项)

276

25200

200000

据统计,美国在1870年至1900年,小学生人数由690万增加到1500万。1900年,每1万人口中平均有大学生31.4人,把其他主要国家远远甩到后面。按照同一比例,德国有8.3人,法国有7.6人,英国只有6人。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

材料四:党和国家作出兴办经济特区重大战略部署以来,深圳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各项事业取得显著成绩,已成为一座充满魅力、动力、活力、创新力的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支持深圳高举新时代改革开放旗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新实践;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摘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

  1. (1) 依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说出商代农业特点。
  2. (2) 依据材料二,说出宋朝重视海外贸易的原因。
  3. (3) 概括材料三表格反映的现象,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出现原因以及对美国的影响。
  4. (4) 根据材料四,概括把深圳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目的。
下列四句话中,最能贴切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的是(    )

A . 中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代 B . 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 C . 中国实现了现代化 D . 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独立自由梦)

材料一:中国现时社会的性质,既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它就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分成两个步骤。 第一步,改变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使之变成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第二步,使革命向前发展,建立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社会。中国现时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工业强国梦)

材料二:“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 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摘自1953年1月1日《人民日报》

(开放繁荣梦)

材料三:还是那个《春天的故事》讲到千家万户中,又是一个新时代乘着科学的长风,又是一首深情的江山颂百姓听到了感动,魅力中国,敞开心胸,天地和谐,万物相容,民族复兴,气势如虹,实现我们的中国梦。

——《中国梦》歌词

  1. (1) 依据材料一,指出“第一步”和“第二步”各自胜利的标志。
  2. (2) 材料二中为实现全国人民的工业化梦想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举措?
  3. (3) 材料三中的《春天的故事》歌词中说:“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个“圈”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有何作用和影响?
  4. (4) 中国改革开放的开端是哪次重要的会议?请写出会议在政治上的主要内容。
1992年,“海协会”与“海基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的“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海峡两岸均坚持(    )
A .   一个中国原则 B .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 . 独立自主原则 D . 互补互利原则
下列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 . 新中国的成立,开辟了人类历史新纪元 B . 新中国的成立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奴役的屈辱历史 C . 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社会主义力量 D . 新中国的成立表明全国大陆全部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