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初二)物理: 上学期上册  下学期下册

八年级(初二)物理试题

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小明和小华一起做了下面的实验:

  1. (1) 如图①所示,用悬挂着的乒乓球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可观察,这说明了
  2. (2) 如图②所示,为了验证(1)中的探究结论,小华同学用手使劲敲桌子,桌子发出了很大的声响,但他几乎没有看到桌子的振动,为了明显地看到实验现象,你的改进方法是:
  3. (3) 如图③所示,敲响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该实验能说明可以传声。
  4. (4) 如图④所示,把正在响铃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逐渐抽出其中的空气,将听到,并由此推理可知:

著名的“木桶理论”:是指用木桶来装水,如图若制作木桶的木板参差不齐,那么它能盛下水的容量,不是由这个木桶中最长的木板来决定的,而是由最短的木板来决定,所以它又被称为“短板效应”.那么决定木桶底部受到水的压强大小的是()

A . 木桶的粗细 B . 木桶的轻重 C . 最短的一块木板 D . 最长的一块木板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 凸透镜只对平行光有会聚作用 B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不在同一平面内 C . 一束太阳光可以通过三棱镜分解为不同的色光 D . 人离平面镜越远,人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就越小
如图所示是几种声音输入到示波器上时显示的波形,其中响度相同的是,音调相同的是

天然气液化后,其分子间的作用力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蒸发可以发生在任何温度下,是因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做的运动。
寒冬,坐满人的汽车门窗紧闭,水蒸气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玻璃车窗 侧(选填“外”或“内”),使玻璃变模糊,水蒸气变成水珠会 热量(选填“吸收”或“放出”)。

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5℃的是(   )
A . 正常成年人的体温 B . 永定区夏季最高的室外温度 C . 1标准大气压下开水的温度 D . 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室内温度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是造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把它和电子、原子核、原子等粒子一起按照空间尺度由大到小排序。以下排列正确的是(  )
A . 原子      原子核      PM2.5      电子 B . 原子      PM2.5       原子核     电子 C . PM2.5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D . 原子      原子核      电子       PM2.5
在故事影片中出现的“大石头"砸在人身上的画面中,“大石头”是由密度很的材料制成的(选填“大”或“小”)。


小红提着包站在水平地面上,下列各对力中属于平衡力的是(   )
A . 手对包的拉力与包的重力 B . 小红的重力与地面对小红的支持力 C . 手对包的拉力与包对手的拉力 D . 小红的重力与小红对地面的压力
下列光学仪器中,成放大实像的是(  )

A . 放大镜 B . 照相机 C . 投影仪 D . 平面镜
如图所示,边长为a,重力为G的正方体物块悬浮在水中,水的密度为ρ , 水对正方体上表面的压力为F1 , 水对正方体下表面的压力为F2 , 正方体上表面到水面的距离为h1 , 下列表达式中错误的是(   )

A . 对正方体受力分析得出F+F2=G+F1 B . 水对正方体下表面的压力F2=G+F1 C . 正方体受到的浮力Fga3 D . 水对正方体下表面的压力F2ga2(h1+a)
在常温常压下,用天平和量筒测量矿石的密度是鉴别矿石种类的一种常见方法,下面是某同学的测量鉴别过程.

物质

密度/(kg/m3

石灰岩

 (2.3~3.0)×103

花岗岩

 (2.6~2.8)×103

黄铜矿

 (4.1~4.3)×103

黄铁矿

 (4.9~5.2)×103

  1. (1) 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游码移至零刻度线处,指针为止如图甲所示,此时应向 (选填“左”或“右”)调节平衡螺母.

  2. (2) 采一块小矿石,用调好的天平测它的质量,天平平衡时,右盘中砝码的质量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则矿石的质量是   g.

  3. (3) 将矿石轻轻让如盛有60mL水的量筒中,静止时液面情况如图丙所示,则矿石的体积是   cm3

  4. (4) 利用密度的定义式  (数学表达式),可求出该矿石的密度是  kg/m3

  5. (5) 根据测量结果,查阅“常见矿石的密度”表的,可推出该矿石的种类是 

  6. (6) 上述实验采用了先测矿石质量后测体积的方法,你认为能不能采用先测体积后测质量的方法,你的观点: (选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 

如图是小明用刻度尺测量一条形金属片长度的情形,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金属片的长度是 cm.

小明上学前取自己的眼镜时,发现自己的近视镜和爷爷的老花镜混在一起,外形完全一样,如图所示,小明要想找出自己的眼镜,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 . 用手摸镜时,中间薄边缘厚的是近视镜 B . 让镜片正对太阳光,通过镜片能呈现一个明亮小光斑的是近视镜 C . 拿着镜片看字,能把字放大的是远视镜 D . 两种镜片都是通过光的折射矫正视力的
随着电子的发现,人们发现原子是有更小结构的,将人们的视线引入了原子的内部,而且更进一步地驱使人类积极探索原子核的内部组成,某同学在关于原子和原子核的讨论中,总结了下列四种说法:
(1)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的;
(2)带负电荷的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绕核高速运动;
(3)原子的全部正电荷和全部质量都集中在原子核里;
(4)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质子的个数一定不等于中子的个数。
其中正确的是(    )
A . (1)(2) B . (2)(4) C . (1)(3) D . (3)(4)
关于摩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 轴承里加润滑油可以消除摩擦 B . 用滚动代替滑动可大大减小摩擦 C . 鞋底上的花纹是为了防止摩擦 D . 路面没有摩擦车辆将行驶得更快
小佳用图示装置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1. (1) 在甲图中将纸板垂直镜面放置,请画出入射光线EO的反射光线OF并标出反射角。
  2. (2) 甲图中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光线(选填“偏离”或“靠拢”)法线。
  3. (3) 在图乙中将纸板NOF向后折,在纸板NOF上(选填“能”或“不能”)看到反射光线。

  4. (4) 若在甲图中将光沿反射光线的方向射向O点,光会沿图中OE方向射出,这说明在反射现象中,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蜡烛在光屏上恰好成清晰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光屏上形成的是蜡烛倒立缩小的实像 B . 凸透镜的焦距范围是15cm<f<30cm    C . 若将蜡烛移动到5cm处,光屏移到80cm处,会再次得到一个清晰的像      D . 用f=15cm的凸透镜替换图中的透镜,只向右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
重10N的物体,除重力外,仅受到竖直向上大小为10N的拉力作用。物体的运动状态可能为(  )

A . 竖直向下减速直线运动 B . 竖直向上匀速直线运动 C . 斜向上匀速直线运动 D . 匀速圆周运动
最近更新